董卓反忠良专权故事的内容

在河东驻军后,整个陇西都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了强大的武装力量,还是地方军阀,又是朝廷官员,又是边关官员。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极度膨胀的野心,董卓开始设计拿下中央的具体步骤。

189年(钟平六年)四月,汉高祖刘虹死于护宫,后主刘弭继位。由于刘扁年幼无知,何太后暂掌朝廷,皇权更加衰落。宦官与外戚之间争夺皇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双方不惜用一切手段把对方推出去,拼个你死我活。

董卓深知朝廷的派系斗争,当他得知灵帝的死讯时,暗自高兴。他密切关注朝廷各派的动向,随时准备相应措施,随机应变。

不久,正在河东伺机而动的董卓接到了刀锋将军的密令。何进是少帝的叔叔,代表外戚。灵帝死后,他和校尉袁绍密谋杀害,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对。于是,何进引诱董卓到好处,以圣旨的名义叫他立即进京讨伐张让,以此恐吓何太后。董卓接到圣旨后喜出望外。他立即召集他的部队,带领部队到北京呆了几天。他按照何进的意思,上书皇帝,要求“赶走你那边的恶”,“收兵收拾奸污”。

然而,董卓万万没有想到,何进还没到洛阳,就在与张让等人的争斗中被杀害了。

此时,虎贲中郎将袁术也驻扎在洛阳。听到刀锋被杀的消息后,他放火烧南宫,追杀张让等人。张让、钟长史段思连夜在黄河渡口劫持了年幼的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勰,逃到了小平津(今河南珙县西南)。正在行军的董卓远远地看到京城一片火海,知道形势有变。他发现少帝在北邙,董卓急忙领兵。少迪被蜂拥而至的军队吓坏了,放声大哭。董卓大摇大摆地上前见绍弟,问他事情的经过。小皇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而站在一旁的刘勰、陈留王却主动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董卓。当时刘勰才九岁,比少迪小五岁。董卓大喜,认为刘勰比刘扁强得多,又因为是董太后亲自养大的,所以有了罢黜刘扁,建立刘勰的初步想法。

董卓把年轻的皇帝迎入宫后,就带着天子做诸侯,开始干预东汉中央政府。

久经战阵的董卓深刻认识到,要想征服官员,控制朝廷,首先要掌握强大的军事后盾。刚到洛阳时,董卓的下属部队不超过三千人。为了从一开始就对洛阳产生强大的军事威慑作用,他命令部下每隔四五天就在夜间偷偷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进军洛阳。鼓声震天,旗帜飘扬,部队川流不息。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都被董卓的强大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

幻觉虽然能暂时迷惑人,但终究会被识破。董卓此举,当然只能是权宜之计。稍作调整后,他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扩充兵力,夺取兵权。

何进将军被张让夫杀死后,他的三部曲将军吴匡对何进的弟弟何苗(当时是骑战车的将军)怀恨在心。他认为何苗是故意不愿意与何进合作,他还怀疑他与和* * *勾结在一起对付何进。吴匡年刀锋始终对自己好,誓要杀死何苗,为刀锋报仇。遂传令曰:“是骑将何淼与勾结,欲杀将军。我们一定要为他报仇!”因此,董卓的弟弟董敏与他联手攻击并杀死了何苗。何苗死后,董卓趁渔翁之利,收了刀锋和何苗的部队,一兵一卒。

掌控中央政权,掌握洛阳卫戍军的军权,极为重要。董卓做了具体安排,派心腹大将吕布杀了智金吾,接管了所有的北京防御力量。从此,董卓不仅控制了大量常规部队,还掌握了洛阳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掌控国家大事的军事基础。这大大增加了他进一步扩张的野心。

当时,鲍欣对董卓军事力量的扩张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他曾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总是野心勃勃。如果我们现在不找到摆脱他的方法,他将来会受到它的束缚。如今董卓的军队人员混杂,军心不稳,组织涣散。可以尽快移除。”但是袁绍因为害怕董卓,优柔寡断,没有采取行动。

有强大的军事后盾,董卓有恃无恐,为所欲为。首先,他迫使法院解除司空·里卡斯的职务,由他本人取而代之。接着,为了进一步垄断中央,董卓决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废幼帝,另立新帝。

在一次会议上,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幼帝无知懦弱,不能拜太庙,没有资格做天下之君。为了国家,为了汉朝,我要效仿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幼帝,立刘勰为天子!”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对董卓的傲慢心生敬畏,不敢对他的独断专行直言不讳。只有宰相鲁直当面提出异议,认为少帝年纪轻轻,行为品格根本无法与太甲、昌义王相提并论。董卓大怒。他没想到鲁直会如此无礼,竟然敢公开反对自己。他立即命令士兵将他斩首。多亏了服务员蔡勇,他才设法阻止了鲁直的死亡。后来董卓废了少帝,降他为弘农王。另一个建立了谢,也就是汉献帝。

废帝后,董卓嫌弃何太后,认为她妨碍了自己在朝廷的行动自由和威望。于是,董卓还召集大臣开会,批判王太后的所谓罪行,说她如何迫害婆婆永乐皇后(灵帝刘虹的母亲),让王太后焦虑而死。这种违背婆媳常识,不讲究孝道的教育方式,应该严惩。之后,董卓命何太后移至永安宫。不久,董卓杀了幼帝刘扁,毒死了何太后。

通过中央政府最高层人员的更替和处理,整个东汉政府几乎完全被董卓控制:废帝、任免朝臣、制定大政方针,都由董卓决定。至此,野心极度膨胀的董卓已经狂妄自大。

狄咸之变后,董卓提拔自己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和前朝总务,后又任命自己为县令,崇国,居三公之首,掌丞相之权。董卓虽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实际上却远远超越了皇帝,享有“赞无名,不上朝,持剑上殿”的特权。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升任爵位后,还利用自己的特权封了董氏家族的成员。他先给他母亲取名为池阳君,李悦配有家令和大臣,地位相当于皇家公主。同时,董卓拜弟弟为左将军,封他为侯。此外,他给他年幼的孙女取名为杨军..更有甚者,“卓氏嫔妃抱中子,皆封而金紫。”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董卓不顾朝臣的反对,胁迫狄咸将都城从洛阳迁至长安。董卓还无视礼制和皇权,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了长安城墙大小的坞堡,高70尺。他公然将其命名为“码头万岁”,并规定任何官员在经过他的封地时都必须下马并恭敬地给他一份礼物。

刚到洛阳的时候,董卓的手下虽然也集结了一批心腹,但在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中,远远不足以打胜仗。而且当时很多在朝鲜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的官僚,根本就不肯收董卓。对此,董卓在玩弄权术的过程中,暗中培植自己的爪牙,广泛招募自己的亲信,通过拉拢、引诱、排挤等手段,打击、陷害一切对自己不利的势力和集团。被封为侯后,董卓极力拉拢司徒黄宛、杨彪,奉承、扶持陈蕃、窦武等人,这些人都曾被贬。董卓不仅恢复了陈蕃等人以前的爵位,还提拔了他们的子子孙孙,让他们世世代代为自己所用。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秀才是被董卓收买的。

据史书记载,董卓利用自己的特权,重新提拔任用了一大批党员,如吏部尚书周弼、吏部尚书吴琼、郑、长史何伟、。不仅如此,只要是和上述人有关的,董卓都拉出来当烈卿,有段时间“萎靡不振的人更明显。”当代大文豪蔡邕也被董卓招募。

当初谈判家蔡邕因为给皇帝写信直言不讳,被流放到北方,后来被赦免才回村。地方官知望对蔡邕有私仇,于是弹劾蔡邕,并发表了一些批评政府的言论。蔡邕被迫离家出走,闯荡江湖十二年。董卓对蔡邕的名气和才华早有耳闻,于是特意招他入京为官。蔡勇不想再卷入政治,婉言拒绝。董卓威胁蔡邕:“你不听话,我就杀了你全家。”蔡邕害怕了,只好返回洛阳。董卓大喜,任命他为奠祭。他非常敬重蔡邕,后来不断被提拔到官位上。据史书记载,蔡邕三日之内遍访“三站”,从官员到朝廷扈从。

董卓不仅在中央各部安排亲自势力,还通过任命太守、刺史等方式安置地方爪牙。这样,董卓通过层层安插自己的耳目,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势力。只要对他不满的官员稍有举动,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彻底铲除,杀鸡儆猴,震慑朝野。

董卓观察到,手中握有实权的袁绍和曹操对自己没有好处,必须尽快除掉。

早在废帝之前,董卓就想用袁绍支持他,袁绍极力反对。有一次,袁绍说:“东西汉之恩传遍天下,万民拥戴,使国家安稳。如今的皇帝虽然年轻,却没有将恶行传遍天下。你要把皇帝赶下台,换个新的,恐怕没人会同意你。”董卓听后,露出凶相。他举剑怒斥袁绍说:“我本意是看重你。没想到你这么忘恩负义。今天不杀了你,以后永远是灾难!”袁绍也把手搭在剑柄上,针锋相对,董卓不敢轻举妄动。当夜,袁绍逃到渤海郡避难。因为袁绍是一家人,董卓也不敢追究。

当董驻扎洛阳时,曹操也在北京,他手中有一定的军事权力。董卓在扩军收兵的过程中,也试图通过利诱来吃掉曹操。但曹操识破了董卓的阴谋,拒绝与他合作,不辞而别,逃离洛阳。

张温,魏将,曾担任太尉,对董卓的霸道残暴行为始终极为不满。董卓也视张温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摆脱这个大麻烦,董卓在朝中散布谣言,污蔑张温长期勾结袁术对抗朝廷。不久,张闻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在董卓的威逼利诱和阴谋下,他的竞争对手和朝中众多忠臣要么被迫逃亡,要么全军覆没。董卓肆意玩弄政治,滥杀无辜,激起了官民的强烈愤慨和反对。

董卓“残忍无情,故以严刑助众,两者差距将拉,人不自保。”他第一次率军进入洛阳时,看到城中富庶贵胄连绵不断,家家殷实,金帛财物不计其数,于是纵容手下将士,实施了所谓的“入监”运动。这些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掠夺物资,弄得洛阳全城不得安宁,怨声载道。

董卓掌控中央政权后,残暴更加恶毒,经常派士兵四处劫掠,残害百姓。

190年(初平元年)二月,董卓麾下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农村社区聚集的百姓。士兵们杀光了所有的男人,残忍地砍下他们的头,血淋淋地并排躺在竖井上,令人震惊。此外,他们还趁机抢夺大量妇女和大量财物。回到洛阳后,他手下的将军们把他们的头收集起来烧了,同时把女人和财产分给士兵,却声称自己取得了战胜敌人的胜利。

有一次,董卓请朝中许多官员吃饭。官员们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董卓葫芦里放了什么药。宴会上,董卓兴致勃勃,号召大家不要为此烦恼,尽情饮酒。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帮助大家解酒,我将为大家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大家欣赏!”说完,击掌狂笑。顿时,整个宴会变成了冰冷的刑场。董卓把数百名诱奸俘虏的北方叛军带到会场中央,先命令士兵割掉舌头,然后有人被砍断手脚,有人被剜去眼睛。其手段之残忍,让在场的所有官员和士兵都惨不忍睹,很多客人都吓得抖掉了筷子。董卓却若无其事,依旧无拘无束的喝酒,脸上依旧露出得意的神色。

还有一次,董卓先用布条把俘虏的数百名起义士兵捆绑起来,倒吊着站着,然后在他们身上浇上药膏,放火烧死他们,手段极其残忍。

迁都长安时,董卓为了防止官民逃回旧都洛阳,放火焚烧了洛阳城内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大量宫殿、祠堂、府库等建筑。昔日繁华的洛阳城突然变成了一片废墟,凄凉凄惨的景象让人为之惋惜。

董卓为了攫取财富,还派吕布去盗掘王陵和官宦之墓,搜刮所有财宝。

整个洛阳城一片混乱。在董卓的肆意践踏和破坏下,到处是千疮百孔。曹操对此义愤填膺,他写了一首《秋楼行》诗,遭到嘲讽:

贼臣执国柄,杀主杀玉京。荡过皇帝的基业,祠堂被烧。传遍西方,哭着干吧。望着贝洛城,我很难过。

董卓上台后,国体多变,反复无常,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权力机器的正常运转。其中,他颁布的法律刑罚尤为混乱和不雅:普通百姓往往受到残酷的法律惩罚,而亲信却不受惩罚,一切都取决于董卓的个人意志。《舒威》记载,董卓特别指派李思校尉刘启,登记“不孝子、不孝臣、不明臣、不孝弟”的所谓臣民。任何在书中出名的人都应该被处死并没收财产。很快,整个社会将会沸腾,到处都是不公正的监禁。

董卓为了给自己积累巨额财富,销毁了大量的五铢钱,并下令将所有的铜人、铜铃、铜马打碎,重铸为小钱。以次充好的钱不仅比五铢轻,而且没有纹章,钱的边缘没有轮廓,不耐磨。小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据史料记载,当时买一个石谷要几万块钱。人民很悲惨,他们的生活极度痛苦。而董卓却用收来的钱整天唱歌跳舞,寻欢作乐,过着放荡的生活。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和反抗。许多仁人志士出于国家危亡的考虑,与董卓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斗争,极大地打击和动摇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础。

谈判代表盖勋起初与左将军皇甫嵩秘密商议,准备* * *讨伐董卓。只是后来因为皇甫嵩的招安,杨循势单力薄,并没有就此罢休。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汉赋、刘岱、孔周、张子、袁绍等10多人全部揭竿而起反对董卓,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持续反对董卓的斗争浪潮。

不久,长沙知府孙坚率领豫州各郡军队攻克董卓,在梁地(今汝州凉州县西南)被董卓击败,与孙坚一起反对董卓的颍州知府李玟也被活捉。

接着,河内太守王匡在河阳津(今河南省孟县西黄河渡口)驻军,准备攻打董卓。没想到,老谋深算的董卓早就察觉到了。他先派疑兵向王匡挑战,但又秘密派精锐部队从平金向北渡河,绕道攻击王匡及其部下。王匡被打败了,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孙坚收拢流散的部下,驻扎在梁县,准备再次讨伐董卓。董卓派胡真、吕布去接应孙坚。由于胡和鲁之间的芥蒂,他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他们战斗之前,士兵们逃跑了。孙坚趁机进攻,胡真、吕布大败而逃。见势不妙,董卓只好派李珏向孙坚求和。孙坚不予理会,继续攻打离洛阳只有九里的大谷。董卓被迫率军出战,被孙坚击败,退守渑池。孙坚乘胜追击,遇到吕布,打败吕布后,出兵函谷关,分兵直取新安、渑池。

至此,山东各路英雄也纷纷揭竿而起,* * *反对董卓。被众多叛军逼得走投无路的董卓,为避锋芒,决定迁都长安。在会见官员时,董卓提出此事,司徒杨彪担心民生问题,坚决反对。太尉黄宛也附议杨彪,董卓很生气。经过斡旋,董卓最终决定迁都。但董卓的征讨斗争并没有因为迁都长安而丝毫放松,反而更加动荡。这时,董卓成了众矢之的。

齐悦校尉吴孚痛恨董卓的倒行逆施,发誓要亲手杀死董卓。一天,吴孚带着藏在身上的剑来拜访董卓。谈话结束后,吴福告辞离开。董卓起身出去送行,用手拍着吴福的背,显出十分亲切的样子。吴父瞅准机会,突然拔剑刺向董卓。由于急于杀人,他用力过猛,没有击中要害。董卓吓了一跳,慌忙还击,叫侍卫来救,这才脱离了危险。在与看守打斗的过程中,吴富因寡不敌众,被乱刀刺死。事后,董卓大骂吴富心怀叵测,不讲仁义。

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表达对董卓的仇恨,到处高唱歌谣《千里光》,希望他早日死去。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云、尚书仆从孙芮、董卓心腹吕布密谋杀害董卓。在此之前,王允先后与校尉黄宛、尚书省官员郑、掌管的学者商议诛杀董卓之事。

王允、石、杨赞三人又一次在台上以拜神的名义暗中商议废除董卓。石说:“从去年年底开始,太阳就没有出来过,已经下了60多天的雨。我们应该让这个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的时期尽快结束。现在,时机好了,可以在天下沸腾的时候主动采取措施消灭罪魁祸首了!”石意在提醒王允可利用天时地利除掉董卓。王允同意石的看法,但是考虑到董卓平时的高度戒备和他的强大武力,如果不采取周密的措施,恐怕事情不会简单。于是,王允找了董卓的心腹吕布做内线。

吕布年轻勇猛,武力超群。起初,董卓深爱并信任他,收他为养子,并提拔他为骑队长。后来,董卓让吕布做了中郎将,并把他定为侯婷的首都。董卓视吕布为贴身侍卫。无论董卓走到哪里,吕布总是形影不离,负责保护董卓的生命安全。

有一次,吕布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气得拿出剑和戟朝吕布扔去。幸好吕布机智,才幸免于难。当时吕布并没有直接反驳董卓,而是马上向他道歉。董卓不再追究,以后再也没放在心上。但此后吕布有了私仇,吕布又和董卓的婢女有染,这让他很不安。王允把杀董卓的计划告诉了吕布,让他做内应。起初,吕布不同意。他说:“为什么(他和我)像父子!”王允开导道:“你姓陆,他姓董,不过不是血缘关系。何况董卓现在是一个被大家惩罚的叛徒。你还认他做爸爸吗?他向你扔匕首的时候,有没有把你当儿子看待?”在王允的催促下,吕布终于同意了。

万事俱备,就在皇帝大病初愈之际,朝中文武大臣齐聚未央殿,祝贺皇帝康复。吕布借此机会,提前安排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率领十多名秦冰,换上禁卫装束隐藏在皇宫侧门两侧。董卓刚到侧门,就被李肃等人突袭。董卓大惊失色,急忙向吕布求救。吕布坐在危险之中,大声说:“我们正在写信,要杀叛军和盗贼,你们死有余辜!”无奈之下,董卓奋力抵抗,但无济于事,被当场击毙,连杀三家。

董卓被杀后,满清文臣和全体将士高呼万岁!长安人喜气洋洋,大街小巷载歌载舞,* * *庆祝国贼受罚。据说董卓死后在东城被暴杀,守尸者将点燃的麻花插入董卓肚脐,点燃天灯。因董卓肥厚,“光达蜀,故积之。”董卓死后,凉州军的残余由李珏、郭汜等人率领。一个月后,长安被凉州军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