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乐《苏永乐》揭秘喜羊羊幕后易主。
2012“狼不能吃羊”的故事持续发酵。
在刚刚过去的贺岁档,电影《喜羊羊》成为中国动画市场的大赢家。第四部《龙年快乐冲》以6543.8+0.6亿元的票房收入横扫其他所有竞争对手,创下新纪录。这部投资仅4000万元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号召力不亚于任何一部众星云集的商业大片。
在中国不健康的生存土壤中,一个成功的原创动漫品牌的出现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一个狼想吃羊的简单童话,在过去几年创造了高达60亿的零售市场,以及连续四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喜羊羊曾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迪士尼”的动漫品牌。
2011年2月,《喜羊羊》通过一马国际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继奥菲动漫上市以来,国内第二家上市的知名动漫品牌。相比之下,前几年很火的《大梦漫画》还在路上。
但是,不要被眼前的繁华和表象所迷惑。
当《喜羊羊》还在银幕上苦苦赚取眼球和利润的时候,这个动漫形象的投资人和创始人已经悄然离场。随着一马国际以654.38+0.47亿港元收购喜羊羊的消费品授权公司动漫火车集团,并通过联合品牌协议收购几乎整个品牌和形象,有“喜羊羊之父”之称的编剧陆永强和主要投资人苏永乐在此次交易中套现了大部分股份。《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导演黄伟明两年前离开了这个团队。
更坏的消息可能是,“喜羊羊”的形象已经不能算是国产动画形象了。在整个品牌易主的过程中,美国迪士尼公司的身影不断闪现。迪士尼不仅有权在海外播放其电影,还有权重新设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
这无疑充满了戏剧性。在银幕上,狼从不吃羊。但现实中,“抢食”和“喜羊羊”早已蜂拥而至,不仅有盗版商、电影公司、传播公司,还有发行公司、图书公司、国外知名动画公司。
可惜,相对于资本市场的现金增值和电影票房的爆发式增长,喜羊羊的原创公司广东原创动力并没有上升为国内一流的动画公司。到现在,原力一年的利润只有1000万元,员工的收入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与影视剧院线的合作中,原著势力更弱,大部分票房被合作公司瓜分。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迪士尼和梦工厂正在进军中国,时代华纳公司收购了塔斯基,而中国大多数动画公司都处于亏损或依赖政府补贴生存的边缘。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成功原创动画品牌,《喜羊羊》被寄予厚望,但为何放弃成为“中国迪士尼”?构建了从动漫到衍生品产业链的喜羊羊创始人苏永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
“我现在的兴趣是学前教育。”2月22日,苏永乐在北京告诉《中国企业家》。他的新头衔是永乐创新教育机构的CEO。对他来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可能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直到现在只有一只喜羊羊。我不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功,而是动画市场最大的悲哀。”
喜羊羊“救马”
《喜羊羊》和一马国际的故事,被业内人士调侃为“羊和狼救了一匹马”。自去年2月达成交易以来,几近破产的一马国际在6个月内从喜羊羊获得了7000多万港元的收益,从而减少了90%的年度亏损。
“我不觉得遗憾。”苏永乐说:“这件事很简单。是资本市场的商业活动。”至于全盛时期喜羊羊的大卖,苏认为"这自然是为了一个好价钱"。
与卢永强、刘满义、黄伟明等喜羊羊创始人不同,香港人苏永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玩具生意,直到去年才关闭他的玩具工厂。喜羊羊成名后,苏永乐和陆永强一直在寻找在资本市场上套现的机会。2006年,苏永乐与一家香港上市公司Laser International联手,收购了Datewell Ltd,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动画角色的版权和设计。曾计划将喜羊羊的版权资产和原创权放入其中,但后来因壳公司亏损严重而放弃。
喜羊羊为什么一次次急于卖出?对于一个如日中天的动漫品牌来说,上市是唯一的选择吗?
苏永乐说,之所以急着找基金平台,是为了解决对资金的渴求。苏也想过在内地创业板上市,但前几年一直亏损的原力不符合上市条件。当它出现时,苏被告知“它必须排队至少五年”。
无奈之下,在香港借壳上市成为了最后的选择。从2009年开始,苏永乐在与迪士尼洽谈授权业务经营权的同时,与中间人钟楚一接触,找到了濒临破产、主营电脑动画制作的一马国际。随后香港红筹股之父梁的理想人才公司以0.07港元的代价成为亿玛的单一大股东。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梁和钟楚一通过融资,以8亿元的代价从苏永乐和陆永强手中买下了动画火车组。
交易完成后,钟楚一套现约3亿元后“离开”,而梁持有一马国际超过2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从交易本身来看,一马国际的这笔交易还是相当划算的:喜羊羊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动漫品牌,收入从2009年的2082万港元大幅增长到2010年的8500万港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79%。一马国际给出的平均市盈率为7.84倍,而港股2010的平均市盈率为6544。如果对比在内地上市的动漫影视公司,奥菲动漫的市盈率高达95.8倍,而华谊兄弟的市盈率在几次大幅下降后仍高达67倍。
此外,一马国际不仅收购了喜羊羊品牌所有最赚钱的消费品授权业务,还通过联合品牌管理协议分享了原电力公司90%的收入,实际上相当于一马国际吞下了整只“羊”。
其实这个奇怪的收购一直迷雾重重。2010下半年,有消息称迪士尼将以16亿元收购喜羊羊后,原本的动机受到了外界的巨大压力。据媒体报道,就在喜羊羊还在与迪士尼谈判的时候,原创动力总经理刘满义接到了主管部门的电话问询,暗示对原创动力已与外资企业易主有明显的担忧。追问之下,原力很快拿出各种材料证明自己还是一家中国公司。
2010,10,原创动力与迪士尼举行盛大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达成转播权合作,而非收购,后者将通过迪士尼频道向亚太地区52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最新100集。但业内的观点是,双方确定了一个巧妙的收购方式,可以在不触及政府底线的情况下达到收购目的。
后来一马国际的收购也挺巧妙的。并没有直接收购其制作人的原创权,而是收购了公司运营运营品牌的动画列车。“我需要保持最初的动机,作为制作公司的独立性,与运营分开。”苏永乐向《中国企业家》解释了联合品牌协议的由来,并澄清喜羊羊没有卖给迪士尼。
虽然苏永乐很羞于谈及“卖”这个词,但他也承认目前他的精力和重心并不在“喜羊羊”这个品牌上。“在这个层面上,喜羊羊往上走有很多限制。”苏永乐转移了话题。“归根结底,我现在关心的是如何产出更多的‘喜羊羊’,而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
资本市场和动漫行业对这次合并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分析师表示,此次收购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资本游戏,成为大股东套现的工具。动漫行业的普遍反应是,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意味着“喜羊羊”品牌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张小盒品牌联合创始人、从事动漫品牌管理的陈格雷表示:“近10倍的溢价和现金收购,说明他们已经成功洗手登陆。”
“套现”后
就像鸿蒙动漫前CEO王晶出身于零售行业一样,动漫的创始人蔡来自玩具行业,喜羊羊的主要投资人苏永乐也来自行业外。
“我没有做过导演,也没有做过编剧,但我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我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设计动漫品牌的。我要卖产品,别人要卖片子。”苏永乐表现出商人特有的精明。他看起来有点像一只坏“大灰狼”。在这个宅男遍地的行业,他是一个独特的角色。
在美国授权经营十余年后,苏永乐于2002年回国。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认识了与原力现任总经理合作制作动画的陆永强。当时的原始动机只是一句“宝贝女儿好妈妈”,用了五年时间才收回成本。他们决定与一个新品牌合作,这个品牌一定会一炮而红。
从那以后十年过去了。可以说几位创始人最初的梦想都实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并开始创造可观的收入,达到了中国任何一个动漫形象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最后一刻转手,套现,是很多默默无闻的动画制作人不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深耕这个行业的投资人最想达到的。“这个行业苏丽珂永乐的人比较少。”曾参与首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映的炫动传播原副总裁王乐妍评价道,“商人、资本家,这个行业的‘坏人’,他们的进入可以对动漫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王乐妍形象地说,当一个市场的蛋糕不够大时,就吸引不到资本,所谓的“坏人”就进不来。
苏永乐就是王乐妍所说的“坏人”。他的第一考虑和创作者不一样:什么样的产品好卖?创作者的思维通常是:我应该画什么样的形象?根本的不同导致了喜羊羊品牌独特的发展道路。
现在《喜羊羊》的情况似乎不错。连续四年上映的四大电影,总投资不到6543.8+亿,却收获了超过5亿的票房。人们感兴趣的是,在一马国际的控制下,与迪士尼合作后,品牌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恶劣的国产动画生存环境,很难在短期内支撑一个原创动画品牌的成长和发展。“中国动画片的发行渠道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苏永乐发现,即使广东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只隔一条街,但彼此都陷入了争斗之中,更不用说省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了。这就导致:第一,每个省甚至每个市都要单独谈合作;第二,为了应付一个电视台三五天播出一部剧,需要大量生产,才能树立品牌。
如果你对动画行业稍有了解,你会发现美国的影视动画公司,如迪士尼,只占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收入来自主题公园、衍生产品和DVD,他们在国内对主题公园进行了大量投资,而DVD则面临大量盗版的冲击,所以唯一的赚钱方式就是衍生授权。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1/3的商品都是品牌授权的衍生品。中国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悠扬传播副总裁应星告诉《中国企业家》。
初期意味着喜羊羊创始团队需要面对大量琐碎而分散的工作——与250多家厂商谈品牌授权合作。随着“喜羊羊”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分散的、缺乏系统授权的代理商。这就容易导致授权的失控和混乱,尤其是在各个领域的授权扩张和专卖店建设上。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苏永乐等人把喜羊羊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经是极限了。抛开对原创动画品牌的珍视,如果迪士尼真的控股喜羊羊,充分利用多品牌优势开发衍生品,开拓海外市场,或有机会突破国内原创动画的终极壁垒,继续成功。
当然,可能的危险也不断被提及。第一,核心创作团队流失。在设计喜羊羊卡通形象的导演黄伟明和编剧陆永强相继离开后,曾经让竞争对手鸿蒙卡通羡慕不已的创作优势还能持续吗?第二,作为香港上市公司,一马国际频繁的资本运作和对利润的追求,可以为喜羊羊创造稳定的合作环境。此外,已经拥有数百个卡通形象的迪士尼能否为喜羊羊投资也令人怀疑。
“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苏永乐说。永乐创新教育机构CEO的名片背面印着喜羊羊的头像,代表着他的过去。“如果我教育的1000个人中有5个人最后都去搞动漫了,只要有一个人成功了,你说中国还有多少喜羊羊?”
这个“坏蛋”就这样离开了现场,给动画市场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