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为主题的600字作文。
记得小时候的一首歌:“正月元宵,二月二赏梅,三月三日登高,四月十四滚仙,五月端午划龙舟,六月赏荷花,七月七夕女儿节,八月走月登高,十月看会凶,十一月冬至日夜,十二月三十日农历除夕。”可以看出苏州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很有意思。这首童谣比较顺口,比较好记,我能背到今天。一些习俗现在不为年轻人所熟知。一年一度的农历4月14日“滚仙”刚过,5月初五端午节随之而来。
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起源据说是一个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吴越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又名伍员,祖籍楚国。到了吴国后,受到吴王阖闾的信任,大兴土木“阖闾城”,开凿了中国最早的运河徐希,又推荐了大军事家孙武,使吴国很快繁荣起来。后来与吴王夫差产生裂痕,被夫差赐死。据说伍子胥死后被夫差装在皮包里投入河中,死得很惨。伍子胥死后,吴逐渐衰落。
伍子胥几十年来为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做了许多好事。百姓受益匪浅,他是个清廉忠臣,苏州百姓都很怀念他。在他去世的河边,这座寺庙被命名为徐山。如今,胥门、胥口等地为纪念他而得名,胥门城、东山洋湾等地也建有庙宇或神社,香火不绝。因为他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恰好和大诗人屈原是同一天)被扔进河里的,苏州人在那天纪念伍子胥,所以有“五月端午迎吴郡”的说法。(据南朝《曹娥碑》)唐诗写道:“英雄寂寞留,山水荒凉失图。回望台湾荒凉的麋鹿地,满是铵怨。”
端午节:古代的“卫生节”
《武县志》载:“端午簪,艾叶辟邪。”家家都买扎好的香蒲、艾叶,放在门窗前。据说蚊子和苍蝇闻到这种味道就会逃跑。到现在,老人仍然在端午节买一两把菖蒲和艾叶带回家挂。那一天,许多人在酒里喝雄黄粉,并用酒在孩子的额头、手和脚上画画,这也意味着辟邪。小时候催着妈妈在额头上写“王”字,和弟弟妹妹一起加油。那时候满大街都能看到小孩子在额头上写“王”字。奶奶还会绣荷包,有时会用雄黄粉填充,有时会用布或糯米包一个粽子绑在我们孩子的胸前,迎接端午节。我记得我奶奶用玉帛当绳子绑我的左臂,叫“长生线”;我妈以前会用线织一个老虎头戴在我胸前,穿着红老虎的肚兜激烈地示范,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端午节前后,天气转热,“百虫出,邪气盛”。尤其是苏南地区,正值雨季,空气潮湿,适合各种细菌和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传染病也容易传播。端午节前后,艾叶、菖蒲自古就挂在门上辟邪,或艾晨、苍术、白芷、雄黄等中药在室内庭院混合熏制,也有人在潮湿的墙角撒石灰水、雄黄。这些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习惯,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杀灭疾病,讲究卫生。的确,艾叶、菖蒲、苍术、白芷都有杀菌杀虫的药理作用,所以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古代的养生节,是有道理的。
端午节时划龙舟
清代诗人吴歌说,“胜会观水戏山塘,几处插红旗”。可见当时苏州的端午节规模很大,很有特色。端午节是五月初五的重头戏,也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古代苏州也是很讲究龙舟的。朔门和胥门两个门、南濠、北濠、乔峰西津桥、西路滨水区和山塘地区是划龙舟最热闹的地方。
古代龙舟四角挂彩旗,中间船舱配有号手,鼓号齐鸣,气势磅礴。船两边有16人划船,称为划手。蒿老爷站在船头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钩,叫茵陈蒿。船上有个小亭子,上面站着一个帅气可爱的小男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叫领头王子。船尾高约0.3米,上面挂满了各种颜色的绳索,在风中耀眼夺目。有的严厉得很,各种戏文都有,比如《打头阵》《童子拜观音》《指着太阳升起》《杨飞春睡觉》,都叫“卧粉”。舵多为刀形,执舵者称为舵。
划龙舟的场面自然非常热闹有趣。河里各种龙船,五彩如锦,美丽如鳞,水花溅珠。金鼓声和水声激动人心,震耳欲聋。这些船互不相同。十几艘船你追我赶,你追我赶,各显身手,互不相让。如果你在那里,你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男女老少几乎都从城里出来了。七里山塘挤满了摊贩,欢声笑语不断,叫卖声十多天不绝于耳。那时候叫龙船城。到了晚上,有一种特殊的景色,如河里的船,岸上的棚子,燃着的千灯,吐着丹的蜡烛,摇着白的月亮,这就是所谓的灯笼划龙舟。
划龙舟的时候,河里有很多原始的船。在船上看龙舟的人,一定要把事先买的陶罐扔到河里,而龙舟上的一些人会跳入水中,在划龙舟时争夺这些陶罐,作为一种娱乐。颁奖仪式被称为庆功会。庆功会上,穿长袍、戴流苏的人在原艇前舱鞠躬、唱誓约,手举五色旗,在每艘获胜的艇上插上一面旗,然后各龙舟认旗色,“回艇归班”宣告胜利。生的太晚了,自然看不到这个景点。父亲年轻的时候,和大人一起去看过几次。
先父告诉我,除了赛龙舟,我还看到村里很多见义勇为的年轻人在水上表演――农家小屋的船舱里架着十八船兵器,船头铺着一排平板,男孩子们就在上面练武,裸露的胸膛和脊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飞钢叉的人把钢叉在胸前、背上、手臂间滚动,有时还会抛向空中。钢叉的铁板不断发出“嚓-嚓-嚓-嚓-嚓”的声音,在村里的“档船”中相互呼应。铜链舞者扭动着长长的链条,闪闪发光,呼呼作响,比电视剧里梁山泊军师吴用的刀柄还要好看。举一个石肩就是在一根粗竹的两端放上两块巨大的石板,表演的大力士在他们的头顶和胸前不停地盘旋,这远胜于现在举重比赛中的辛苦。
还有石锁,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大小不等,重达数百斤。舞者抓住手柄,将石锁穿过手臂、背部、胯部,稳稳落在肩膀、手肘、拳头上,这不仅是力量的比拼,也是技巧的比拼。高手们也能稳稳地把石锁落在下巴和额头上,就像杂技场上玩花坛的人一样,赢得两岸观众的响亮掌声。难免会有失误。石锁上下穿梭时,偶尔会脱离轨道,落入两侧水中。一个“通”,水柱就能被激起一米左右的高度。船舷边的几个男生立刻跳入水中,一个俯冲扎入水底。不一会儿,捷径已经把石锁抬出水面,扔到甲板上。在海峡两岸的掌声中,石锁被舞者举起,湿漉漉地在前后后面继续跳舞。这一幕非常壮观。父亲生动的描述常常让我听得津津有味,至今记忆犹新。
"荆楚老时写道:"五月五日,四人会百草,百草,草战。宋代苏州田园诗人范成大在他的《春日田园杂记》中写道“社烧钱如雷,夕阳西下醉人春枝落花,知小儿争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一段端午节打百草的描述,读起来很生动有趣。
斗草又称斗百草,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这个习俗农村的孩子都经历过,城里的老人也知道,每年春天草药茂盛的时候,少男少女就去山上玩(旧社会苏州南园北园到处都是草药),摘荠菜,摘杂草茎,荠菜等野菜带回家炒,草茎可以当零食吃。玩得开心,男生就挑莎草梗跟小姑娘玩,或者跟妈妈说生孩子。方法是两个孩子各拿着莎草茎的一端,撕成两半,看看草纤维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他们被撕成三角形或直线,他们会有一个男孩。如果是四边形,就是女儿。
有时,他们从狗尾巴上采集艾草的茎或叶,弯成环,每人拿一个环,以配合草的韧性,谁拦住谁就是输家,或者他们采集一个红白穗,比谁多,然后把草编成轿子,比谁快。这可能是谨慎女生的特长。一般男生都会顶风弯腰,只插两根草茎当“轿子杆”,充当“轿子”。然后男生女生经常学大人,在草地上扮演新郎新娘的角色,表演一场“集体婚礼”,很有意思。城市里更有高雅的孩子,不仅要采摘花草,还要争着知道草和花的名字,甚至还要唱关于花的戏曲,这就需要一点文学和植物的知识了。
又是五月的端午节。虽然苏州的大部分旧习俗已经被遗忘,但人们仍然在那天吃粽子,即使它不再是节日当天的“专利”食品。近年来,苏州太湖、金鸡湖、常熟沙家浜等地纷纷举办龙舟赛,提醒人们赛龙舟的习俗,增添雅趣。据说韩国已经将端午节习俗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实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期待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