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动画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年播出的时候,刚上映没几天就被观众寻址,最后不得不撤回。一起拍摄的《仙游》也没有机会播出。票房和口碑相继受损。然而过了很久,我们重温大圣的婚礼,却有了不同的想法。原来现在很多搞笑的情节都“陈腐”了,真的印证了喜剧的核心是悲剧。哭笑不得,人人都爱孙悟空。
还有一部童年剧《西游记》,里面的人物颠覆了之前的形象,会武功的唐僧,面无表情的孙悟空。据说电视剧中三次重复的鬼畜动作,是导演和编剧为了弥补电视剧的不足而想出的一种方式。当时被业内人士嘲讽了很久。但故事是一个很棒的故事,所以后来有人想翻拍这个故事,怕观众接受不了,而且当时的六小龄童强烈抵制其他版本的孙悟空,于是编剧灵机一动,把电视剧的名字改成了《石敢当》。六小龄童也受邀参与剧中的玉帝。
曾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变成了他最讨厌的玉帝。这种变化可能是六岁孩子的老师最真实的写照,毕竟成了他最讨厌的样子。
第一,人为崩溃
曾几何时,他是我们心中的孙悟空,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英雄。他拿着金箍棒,踩着筋斗云。他一眨眼就能分辨出怪物,一转身身体就变了72次。他满足了所有孩子对英雄的向往,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大圣。来自猴戏世家的六岁小孩,似乎与猴王称号紧密相连。
猴年(2016),大家都在期待六小龄童登上春晚的舞台。但是央视没有邀请六岁的孩子。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粉丝的不满。甚至直接讨伐春晚剧组,导致部分相关人员关闭微博评论。风波结束后,有记者找到六岁小孩采访,当时的回答也是一波粉。六岁的孩子回答:“无论我去哪里,我都为人民服务。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去。”这样大气的回答,加上童年的滤镜,六岁的孩子立刻被提升到了一个德才兼备的艺术家的高度。
但是站得越高,摔得越痛。也是在2016,六岁小孩掉下神坛。不得不说,六小龄童老师创造的孙悟空,的确是经典。但是,总是把自己的版本看得很体面,恶意鄙视别人解读的版本,甚至侮辱别人,真的不是一种氛围。文化以多样为美。况且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为什么只有一种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孙悟空,他不是唯一的。
经典动漫《龙珠》曾经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但在一次采访中,有六小龄童表示《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很不好,像个胡子又像个鬼,不是我们国家的东西。但是,他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理解也是多元的,推导出来的版本也不一样。强势文化的标志必然是它的开放和包容。一味拒绝只会停滞不前。
后来网友也顺势发现,西游记里六小龄童的高难度动作都是替身完成的,甚至有报道说他用某种手段威胁替身演员不要告诉任何人。六小龄童把自己和西游文化绑得很紧,以为自己的就是正统绝学,还出了《六小龄童品西游》,但艺术价值不高。出书不是他的目的,但是以孙悟空的名义收钱是真的。另外,江苏淮安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外有六岁小孩的照片,确实不妥。当时真的分不清这是谁的纪念馆。
在西游记导演杨洁的追悼会上,六岁的孩子甚至在宣传自己的电影。后来到了闫怀礼去世的纪念日,只记得一小部分记忆,很大一部分文字还是在宣传自己的电影。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人非常心寒和愤怒。
第二,生周星驰的气
大家都很熟悉夏紫仙女与至尊宝的爱情,但由于周星驰的演绎风格与六小龄童不同,六小龄童多次公开“吐槽”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他认为影片中的改编是对国粹的侮辱,创作者应该向全国人民道歉。在很多巡演中,六小龄童也是不厌其烦地模仿至尊宝的经典动作,然后就是满满的嘲讽和不屑。
在这一点上,刘老师是真的错了。《周星驰》初版虽然很扯淡,但内核符合原著中对“妖”的描述。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应该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刘老师真的把自己当孙悟空了,出不了戏。孙悟空形象的成功离不开六位老师的塑造,但孙悟空的魅力不是六位老师一个人决定的。在反对孙悟空形象商业化的同时,他还出书,代言网游。这难道不是商业化的表现吗?
孙悟空的高大形象在观众心目中一去不复返了。也许六小龄童形象的崩塌,在于他太执着于角色,走不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最大的痛苦是我演了孙悟空而不是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