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的起源和发展
卡拉ok在日语中原本是“无伴奏乐队”的意思。上世纪60年代,井上先生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做鼓手时,发明了伴奏音轨和便携式麦克风。不到三年,卡拉ok开始流行,大公司窃取井上的创意,推出自己的模式。等到有人建议他申请专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井上承认:“我从未想过申请专利。”
这个概念早在井上发明8-Juke(八轨点唱机)的1971年前就有了,8-Juke是一个红白相间的木盒,配有麦克风、放大器和八轨卡带播放器,仪表盘用英文标注,看起来很“时尚”。井上用这个原型卡拉ok作为无歌手乐队的鼓伴奏,在沙龙里想唱歌的顾客要歌的时候播放。后来他想到可以用机器来实现伴奏的功能。
卡拉ok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的舞会上,有传统乐队为人们伴奏。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歌手用他们的歌曲为人们跳舞的形式。这是第一次把伴奏音乐和演唱分开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20世纪60年代末。
卡式录音机出现后,左(L)右(R)立体声磁带可以录制两种音源,一种是伴奏音乐,一种是声乐演唱。人们可以用这盘磁带学习唱流行歌曲。当人们学会唱这首歌时,他们会关掉人声的频道,通过麦克风自己唱这首歌。这种娱乐最早流行于日本,日本人称之为卡拉ok娱乐游戏。KARA在日语中是“空”的意思,OKE是英文symphony的缩写。所以卡拉ok是日本人发明的。
这种卡拉ok游戏在日本迅速流行起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在一些酒吧、咖啡馆、舞厅,老板辞掉了原来的乐队,采用了一套音响设备。这样大量电声乐队不满,向娱乐圈和卡拉ok厂商抗议。但在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日本,这些都无济于事。这些乐队不得不转向广告和电视制作。
70年代初。
录像机出现后,歌曲的意境用图像来解释,形成了一个听觉和视觉兼备的综合艺术体系,并有字幕(利用镶边和歌词变色的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末。
激光视盘机问世后,这类设备全是数字电路,所以它的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比录音机和录像机好很多。
DVD和DVD的特点是频响宽、低噪声、低失真,使音频和视频达到专业级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刚刚出现舞厅。卡拉ok进入中国较晚,但发展迅速。1988,北京出现了一个舞厅。当时,一些餐馆、饭店、餐饮白天营业,到了晚上,请专业艺术团体的乐队、音响、歌手为客人演唱。北京1989出现卡拉ok歌舞厅,1990增长到100,191增长到200,1992增长到400。到1993,发展到600家,到1994,歌厅、舞厅、卡拉ok厅、多功能厅800家。此外,北京还有1000多家歌舞厅对所有单位和系统开放。
卡拉ok包房起源于日本。在日本,一些中老年人怀念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通过唱老歌,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怀旧之情,但是不方便在大家面前唱。专门为他们开了一个小卡拉ok包厢,让他们如愿以偿。这种形式在日本迅速流行起来,并于1991开始传入中国。但在中国,多是以包房的形式。
1992,部分舞厅安装了摄像系统。你可以用编辑机把你自己的演唱场景放到屏幕上。它也可以投影到屏幕上的各种不同位置。北京很多歌舞厅可以把嘉宾表演的歌曲制作成录音带和录像带,提供给歌手。
2008年
中国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便携式卡拉ok机——情歌学堂,比号称世界上最小的儿童便携式卡拉ok机的日本“Hi-Kara”还要小。爱歌学堂是集听歌、看电影、唱歌、练歌、学歌、拍照等功能于一体的数码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卡拉ok不再需要进入歌舞厅、KTV包房,音乐爱好者达到了随时随地卡拉ok的效果。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种全新的卡拉ok产品(方法),所以它的普及并不彻底,暂时只限于广东珠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