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报告“黏膜下突出”,是什么病?
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黏膜下隆起,首先要明确胃壁的结构。胃壁分为几层?黏膜下层是什么意思?
胃壁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包括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
2、粘膜下层
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组成,起到缓冲作用。这一层包含大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
3.肌层
胃壁的肌肉层发育良好,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外层是纵肌,中层是环肌,内层是斜肌。
4.浆液层
胃壁的浆膜层是胃的外膜,实际上是腹膜覆盖胃表面的部分。
黏膜下隆起实际上是胃黏膜层以下的隆起,不同于生长在胃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此类病变的黏膜表面在胃镜下通常是完整光滑的。
随着近年来胃镜下微创治疗的广泛开展,绝大多数的黏膜下隆起都可以通过胃镜进行微创手术,不像以前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由于治疗手段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内镜医师更重视黏膜下隆起的检查。
因此,近年来胃镜报告中经常出现“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图1 A-B胃肠间质瘤;D-E胃窦前壁间质瘤,以上病变均起源于第四层黏膜,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与肌层延续处可见“喇叭口”状结构(箭头)。
粘膜下肿块患者经常遇到几个问题:
1,黏膜下隆起一般不活检。曾经有患者质疑,为什么发现了鼓包,不给我做活检。其实很简单。既然是在黏膜下,一般的活检是不可能得到有意义的组织的。也就是说,不劳而获是没有意义的。
2、黏膜下突起,一般医生会推荐EUS检查。实际上,这是一种内窥超声波。也就是说,超声检查是在胃里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黏膜下隆起位于胃壁的哪一层。它有多大?它们是什么样的东西(囊状的,固体的,等等。)?
3.部分患者需要结合CT检查。有些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有时需要结合CT检查,进一步判断其性质、大小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胃黏膜黏膜下突起常见的情况有哪些?
1,腔外压迫。一种是对正常器官的压迫,比如脾脏,导致胃部黏膜下隆起。另一种是腹腔其他部位的肿瘤,如胰腺囊肿、胆囊肿瘤等。b超或CT检查有助于鉴别。
2.囊性肿块或血管。这种情况多见于囊肿、血管畸形等。,大多是良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疗。
3.固体物质。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等常见,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往往需要借助超声胃镜、CT等进一步检查,具体性质往往需要术后病理明确。
图2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白光下可见胃前壁下段扁平的黏膜下隆起,表面可显露血管,EUS深层黏膜下-黏膜下层可见低回声病变。
这种粘膜下隆起的预后有好有坏,除了不同的病变,如脂肪瘤,预后良好。
图3胃平滑肌瘤。胃体小弯处可见粘膜下隆起;b超下固有肌层可见圆形、均匀、低密度回声。C-D HE可见梭形细胞,免疫组化可见α-SMA(+)。
也与病灶大小密切相关。比如小的间质瘤预后好,而大的间质瘤往往恶性度高,容易转移复发,有的需要化疗。具体情况还要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来分析。
图4异位胰腺(浅型)。白光胃角可见脐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下可见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边界不清的高回声病变。
图5胃内异位胰腺(深型)。白光下胃大弯处可见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下可见一模糊的强回声病灶,起源于黏膜下固有肌层,类似于肌肉增厚。
看了上面的介绍,相信不难看出,单纯胃镜检查甚至联合超声胃镜和CT检查并不能完全确定病变的性质,只有术后病理才能做出诊断。
黏膜下肿块都需要手术吗?
其实黏膜下突起不一定需要手术。
比如腔外正常器官的压迫、脂肪瘤、血管瘤(血管畸形)、黏膜下囊肿等。完全不需要手术,而对于小于一厘米的,可能是间质瘤、平滑肌瘤的,也可以暂时不手术,注意定期复查。
但是有一点,要想确切知道黏膜下隆起是什么,必须要有手术获取病理才能知道。
那么黏膜下突出一般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手术呢?
随着近年来胃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黏膜下隆起物不再需要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ESD(内镜黏膜剥离术)、POEM(经口内镜肌切开术)、隧道技术可以完全解决大部分黏膜下隆起物的微创手术治疗。
黏膜下突出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术后患者一定要记得看病理结果。虽然大部分黏膜下肿块是良性病变,但具体情况仍需病理判断。
术后多长时间,是否需要复查和进一步治疗,也要结合病理情况来确定。
比如大的间质瘤,根据病理免疫组化判断,如果恶性程度高,一定要密切随访,有的需要联合化疗。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