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赶到武汉的护士:我以为如果回不来,
从把孩子托付给家人支援武汉,到带着遗憾送走身患癌症的父亲,再到2022年底所有部门带病坚持上班。对于张文来说,过去的经历已经被时间抚平,专注当下的工作才是生活的重心。
希望更多的病人康复,更少的人患病,是包括张文在内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愿。站在新年伊始,张文期待大家终于可以回归平静的生活。
释怀:去武汉成了她不想说的经历。
把时间定在三年前,那段冬春交流的寒冷时光成了张文不愿向外人提及的回忆。
2020年初,疫情肆虐。对于从事重症监护16年的张雯来说,支持武汉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沙市中心医院抢救的目的地是当时武汉疫情的“震中”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收新冠肺炎的医院,也是危重病人最多的医院。在这里,每天都有一场生死赛跑。
考虑到张雯家庭条件特殊——她是单亲妈妈,双胞胎儿子刚满四岁,医院护理部主任拒绝了张雯的请求。
为了顺利去武汉,张雯4小时内从身边十几家超市买了一次性衣服和裤子,拍在护理部的桌子上再次上访:我好想去武汉。
去武汉前,张文把大儿子托付给姐姐,小儿子托付给姐姐,工资卡、出生证明等贵重物品全部交给母亲。
“我当时就想,如果回不来了,我就让他们来养我的孩子。”张文说。
回想起武汉一行,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也想过可能会发生什么,再也回不来了,但毕竟大家都是幸运的。”
2020对于张雯来说是勇敢而果断的,她收获了很多关注和肯定。被炙热的目光注视太久,张雯越来越想隐藏。“三年时间,一切都可以摆平,做好眼前的事情应该更重要。”
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把祝福留在心里。张文说:“平淡的生活中,更有值得珍惜的东西。”
遗憾:没能及时关注父亲的健康。
2020年4月,张文从武汉回到长沙。她离开才两个月,家里却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咳嗽,这让张文顿时紧张起来。检查、拍片、面诊的最终结果让全家人都担心:肺癌。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
“如果我没出去那么久,也许我能及时关注他的身体变化,也许情况不会这么糟糕。”这是张文对父亲深深的遗憾。
2021,张文带着父亲到处求医。在杭州邵逸夫医院,父女俩还约定国庆节一起去厦门看海。
随着癌细胞的转移,父亲在疾病的折磨下越来越瘦。2021 9月13经过一次抢救,父亲提出放弃治疗。他说:“孩子,我们不要浪费医疗资源。我们离开医院吧。”
作为女儿,张雯不想失去父亲的大山,但又不忍心看着父亲再受苦。她带着父亲来到医养结合中心,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今年10月2日10,一家人本该在厦门看海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那一瞬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之后的很多瞬间都会特别难过。”张文说。
在急诊ICU,张雯经常看到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不禁想:这也是父亲。
“虽然是别人的爸爸,但是交班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多给他打两次电话,多跟他说几句话。”她说。
2021的张文,虽然带着遗憾和悲痛,但还是在阳光下继续前行。
坚持: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
妈妈常说:“有一个妈妈,足不出户,总是给她两个听话的幼崽。”而张文“宅”的时间都泡在科室里。
从5438年6月到2022年2月,疫情防控政策有所调整,原本不轻松的应急工作变得更加繁忙。科里的同事陆续高烧,但短暂休息后,又回到了岗位,有的甚至抱着输液瓶给病人治病。那天值班的护士突然没时间了,工作小组有人反应很快。“文姐姐,我的烧只有38.5℃。我马上就来。”
回想起这些,张文还是流下了眼泪。“38.5℃发烧是怎么回事?”
18年2月18,张文开始发高烧,在家休息了一天后立即回到医院。“虽然是休息,但电话一直没停过,我的手机都快爆炸了!”
直到采访的时候,张雯的话里依然带着浓重的鼻音。作为急诊ICU的护士长,张雯不仅是同事们的顶梁柱,更是知心姐姐。
“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难免会有怨气。”每当有同事偷偷流泪,张文的安慰总是及时赶到。“虽然现在大家都很困难,但是齐心总能通过合作回到平静的生活。”
在鼓励完同事后,张雯还会微笑着鼓励重病患者。“爸爸,多吃点。多喝一口汤可能会让你好起来。”
在急诊科,你总能见证生命的诞生和陨落。“我能做的,就是让重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张文认为,医务工作者是做着平凡工作的普通人,这是患者的认可,赋予这句平凡的话一种“神圣”。
2022年底,包括张文在内的医护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坚守二字,就是支持他们冲破困难的勇气。
“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我只想把腿伸直,好好睡一觉。”她和其他医护人员都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家终于能回归平静的生活。
潇湘晨报记者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