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生理病害有哪些?
顾本康
不适宜的生态环境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
分布和危害
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有适宜的生态条件,否则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生理障碍和症状,俗称“非传染性疾病”生理性病害是世界性病害,由于年际气候变化和田间管理水平的差异,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损失也有所不同。根据我国部分省(市)的调查,部分地区的生理性疾病已成为毁灭性疾病。1987,江苏省徐州市占棉花种植面积的40.5%,盐城市发病率高达60%以上,产量损失达30%。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两种,棉花红(黄)叶枯病和棉花元素缺乏病。
棉花红(黄)叶枯病,俗称红叶茎枯病,或棉花枯萎病。1938《台湾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概论》认为,红叶枯病是一种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土壤贫瘠或雨水过多,或长期干旱暴雨的地区。近年来认为引起病害的因素与土壤、营养、气候和耕作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钾肥。一般年份发病率约为10%,严重年份为90%,导致个别领域失效。主要症状如下:病叶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发展,叶缘开始变黄棕色,叶肉褪色,叶脉保持绿色,叶背颜色由黄变紫,叶片变厚,有时因失水而皱缩易碎;叶柄失水萎缩,萎蔫下垂,然后脱落。茎的维管束横切面不变色,与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典型症状不同。在棉田里,病株零星出现,但也有成片出现。
疾病的起因
棉花元素缺乏症。棉花植株正常生长,消耗大量养分,需要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硼、锰、铜、锌等。其中,碳、氢、氧是棉花植株生长的主要成分,可从空气和水中获取,其他元素则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通常,这些元素是棉株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它们不能相互替代。缺乏时,就会出现棉花元素缺乏症。含氮量占蛋白质的16% ~ 18%,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叶绿素、维生素和核酸不可缺少的成分。严重缺氮,叶片先变绿变黄,再变红,再变褐变干。磷是原生质和细胞核的组成成分,磷脂是质膜的基本成分,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磷的化合物状态存在于酶和维生素中。磷在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分解和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缺磷阻碍棉株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导致植株矮小,叶片暗绿色,落叶早,根系发育不良,开花结铃受阻,结铃受阻,产量低,品质差。钾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植物中,尤其存在于富含原生质的年轻活细胞和组织中。钾能促进运输组织和机械组织的正常发育,使茎变得坚韧,抗倒伏,提高持水能力和抗逆能力。土壤缺钾,棉株基部的叶子变绿变黄。自下而上,远离叶脉的叶肉开始缺钾,类似“西瓜皮症状”。严重时叶片脱落,茎秆柔软易倒伏,棉铃细而薄,纤维品质差。植株缺镁,叶片失绿,叶脉呈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棉株发育缓慢。棉株缺硼,生长缓慢,生长点易枯死,生殖器官生长受阻,“芽无花,花无铃”,子叶厚,叶柄长,叶片萎蔫下垂,现芽少,后期叶柄粗短,叶柄上有绿环。此外,由于缺乏锰、铁、钙、硫、铜、锌等元素,叶片大多变绿或变白,节间变短,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变小,叶缘上翻,后叶枯萎。
发生规律
生理性疾病主要是由不利的生态环境引起的,特别是与土壤中的综合营养和水肥供应有直接关系。一般在干旱或久旱暴雨后,棉株正常生长受阻,或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不能满足棉株生长的需要,容易引起“生理性疾病”。据调查,沙土比粘土更早更重,这与沙土不能保持养分有关。连作田比轮作田严重,麦茬棉比大豆茬棉严重,都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关。在不施钾肥的沙质土壤中只施氮肥,容易造成棉株后期“缺钾”。
疾病控制
针对生理性病害的原因,应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犁沟,久雨可排水,久旱可灌溉,以保持土壤适量水分,促进根系正常发育。在经常发生生理性病害的田间,增加施用有机肥和植物绿肥;棉花后期增施磷、钾肥或根外施肥,发生黄叶茎枯病时,可喷施2%尿素溶液缓解病情。在发生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田间,除种植抗病品种外,还需增加上述栽培措施,否则会加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