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然而,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拯救这些文化,不仅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和思考的事情。致力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音乐人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复兴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是“真正用心走进去,走出去”。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小众文化有被淘汰的危险。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断言:“文化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这不是危言耸听。环顾世界,美国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强国,与其繁荣的文化产业密不可分。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卡通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文化象征。中国要想重现盛世,屹立于世界之巅,就必须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明的文化多样性,以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很多人已经开始行动了。西岛举例说,作家季风为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游历了津、陕等地;张艺谋、陈凯歌、《云南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印象》等大型现场歌舞表演,重新释放了民族服饰和民族舞蹈的魅力...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他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进去,走出去”。进去了就要亲力亲为,真正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即使这个地方很偏僻,也要去拜访村舍里的农民,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进去要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否则没办法真正沉浸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汪洋中,也不会有丰厚的收获。用心走出去,就是要弄清楚如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这需要你的头脑和思维,需要你想办法让外界接受这些文化瑰宝。就像《云南印象》等大型现场歌舞表演一样,把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舞蹈以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介绍给外界。

“走进去,走出去”看似简单,但在“素食主义”和“拜金文化”盛行的情况下,用平静的心态做到这一点很难。而西岛却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践行着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我要去红河》让云南红河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加为大家所熟知。胡杨水乡让很多人陶醉在新疆泽普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哈尼姑娘》让大家在中国好声音李维真之后,再次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细腻感情...

西道说,他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保护项目,名为“我为民族献一首歌”系列活动。

通过收集描述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歌词,努力发掘展现各民族健康生活的精神风貌。通过歌曲的创作和发行,让更多的受众关注传统民间文化,让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在传播中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