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强迫孩子「学着分享」 越是聪明的家长,越会支持孩子「自私」!

“你要学会分享”、“ 你让她先玩一会儿”,

彤彤从小就听她妈妈给她不断灌输分享的好处。 现在彤彤马上升入小学了, 在大人眼里, 大家都觉得6岁的她乖巧、懂事, 夸得最多的是这孩子大方、不小气。

但是很多时候并未看到分享后她自己感到快乐, 甚至还有一种失落的情绪, 似乎只是为了继续当那个大方、 不小气、爱分享的好孩子, 满足大人眼里“期望”。

一、强迫孩子分享有哪些坏处?

1、影响孩子决策能力,自己没主见, 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仅仅只是一个玩具, 都不敢自己做决定。

强迫孩子分享, 不仅没有让孩子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反而容易给孩子标上“小气、 不大方等不好的标签, 特别是幼龄阶段, 孩子正在慢慢自我发展, 从开始理所当然的以为 “我喜欢的,我拿到的就是我的”, 到后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及不断的社交实践才慢慢有分享的意识。

如果每次借与不借, 交换还是不换都是由家长给他做决定, 孩子在遇到分享请求时就会不知道如何决定, 分享玩具自己又舍不得, 不分享家长好像又不开心, 所以干脆不做决策,等大人给他指令。

2、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 物权观和自信心的的建立。

孩子分享行为是建立在自身物权的基础上, 孩子要明确“这是我的东西”的概念, 才逐渐懂得与人分享。

当孩子自己做的决定予以实现, 例如完成交换玩具, 分享交到朋友都能让孩子体会到, 自己决定和行动后带来的收获。

但如果被大人强迫著分享, 孩子内心不一定是愿意的, 但又不敢自信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只能依著大人的安排认为分享就是友好的, 容易丧失自己的原则。

3、影响孩子性格发展, 做事先看别人眼色, 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不敢拒绝, 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讨好别人。

长期的被迫接受别人的安排, 很容易陷入凡事都看别人眼色, 做事总要考虑别人的看法, 内心焦虑不安, 对不合理的要求不敢提出抗议, 常常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4、影响孩子正常社交, 容易被欺负,性格变得内向。

由于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捍卫自己的物权,很 容易让同伴侵占自己的物品, 发生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 委屈也不愿和家长说, 自己隐忍于心,时间久了, 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容易越来越内向, 不愿参与同伴的集体活动, 形成自私自处的孤僻性格。

综上所述, 在孩子6岁前, 不强迫孩子分享, 支持孩子适当的“自私”, 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家长, 这样孩子长大后更有主见, 更有利于他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虽然家长不强迫孩子分享, 但可以鼓励孩子分享。

让孩子学会分享, 请先允许他“自私”, 常说:“分享使人快乐”, 其实:“分享也要使自己快乐”, 分享的前提是自愿和快乐的。

1、玩具是孩子自己的物品, 她有权决定是否和别人分享。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 不要因为面子擅自将物权 是孩子的玩具书籍借或者送给他人。

2、引导孩子思考。

通过分享交到新的朋友或交换到新的玩具, 她自己是否更加的愉快, 如果分享让他感到更快乐, 自然就愿意分享了。

如果孩子不愿意, 可以不分享, 没有人要求一定要那么做。

3、鼓励孩子社交。

轮流玩或者交换玩, 这样不仅能体验到更多的玩具 还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4、对于小龄幼儿可以阶段使用分享奖励,

以分享后可以获得更多, 培养孩子主动去分享交换。 ?

三、教孩子分享的和如何 向别人请求分享的方法。

1、 适当有效的分享是孩子融入集体。 援助社交的方法, 在公园玩可以带多一个玩具、 多种零食在有分享请求时就可以多个选择。

2、如小朋友问: “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对玩伴的要求同意则可以表示一起玩, 如果不同意,可以回应 “现在我正在玩或者再过一会儿给你玩”。

?3、如果小朋友想玩其他孩子的玩具, 可以带上自己的玩具试着去交换, 如果交换成功,要表示感谢。

当被别人拒绝时,要学会尊重别人, 或者可以试着自己想办法“商谈”, 交换是在尊重别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愿望, 不是别人必须分享不可。

4、公***玩耍区域应该教孩子遵循先到先拿, 平均分配,轮流***享的法则。

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不用一味忍让, 可以告诉打破规则的孩子排队等待, 对小龄孩子要给他一定的缓冲时间, 比如约定玩多少次秋千就要下来让别人玩, 以免总是霸占一个玩具或游乐项目。

让孩子分享,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捍卫自己的物权, 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占有他人的东西, 孩子需要学会自己做决定, 他有“自私”的权力, 家长不要过度强迫分享。

很多时候被迫分享, 真的只是大人碍于自己的面子, 并不是一次不分享就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 家长的引导和入学教育, 孩子会越来越会去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 不用担心孩子们的社交分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