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能拍出很多情感漫画?
叙事部分就不用说了,也就是编剧问题,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我主要说说镜头和造型。郭曼的镜头语言极其匮乏,采用了最简单的镜头组合,远、中、近场景转换,特写还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推、拉、摇、动、跟了。几乎没有空镜,就连打斗场景也很少尝试长镜头效果,通过切镜来组合,失去了畅快的印象。
在构图上,《郭曼》是把主角放在中心,谁说话就把脸放在谁身上的国产电视剧手法。不是说这种保守的拍摄方式不好,而是构图从头到尾都那么单调,不敢尝试其他形式很容易让人厌烦。今天我们的电视剧还在这样拍,所以除非借鉴国外的经验,否则我们国家很难有突破。
造型是与情感表达最密切相关的问题。国内很多演员的演技不是面瘫就是夸张,情感根本无法表达。表演专业应该用作品和理论专著来指导动漫行业的人物塑造,但现实是很多演员自己都不会演戏,作品做不好,更别说理论上的期待了。
如果表演专业不能指导动漫行业,美术专业能指导吗?我也是,关于情感和动态表达的艺术作品还停留在解剖学意义上,相关的独立研究也很少发表。反映到最近的叙事画中,面瘫、夸张、站桩也很常见。说白了,中国能创作古典历史画的画家少之又少。美术专业本身在叙事表达上习惯使用大场景(与题材有关),忽略了人物的内心刻画(与价值观有关),所以无法引导动画行业向下发展。
再说了,国产电影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国产动画在格斗方面做不好。除了镜头,国产动画中的打斗场面特别不流畅,不舒服,不易燃。这个锅应该是艺术半壁江山,没有人关注西方艺术留下的宝藏,大家都在抢着赶前沿话题,导致我们的叙事油画就像空中楼阁,剪贴,很多问题都没有处理好。
以掷标枪为例,国内艺术教育只分析人体动力学中的解剖学问题,不涉及动力学建模的设计。大量的作品都是照片拼凑出来的画,但照片和画有很大的不同,无法表现出画中合理,但真人做不到或者难以维持的动作。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达芬奇曾经做过详细的论述。
上图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投标枪的。A比B更有活力,因为A还没扔,身体在积蓄力量。从解剖结构上看,肌肉的各个部位都是高度紧张的,可以作为图中的主要人物。另一方面,B已经投掷完毕,左臂完全放松,表情开始游走,右臂力量指向投掷点,可以作为画面中的次要人物,吸引观众对投掷方向的注意力。
前面说的A可以改进成这里的A。两者的区别在于,原来的A是一个预备动作,现在的A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右脚已经向前迈了一步,身体重心仍在后方。重心不稳导致全身肌肉更加紧张,角色必须努力恢复平衡,更有活力。
达芬奇总结说,在一个动作中,重心最不稳定的时刻最有活力,预备动作稳定有力,收尾动作往往具有方向性。所以在设计人物动作时,要考虑运动性、稳定性、指向性三个问题,合理安排主次人物和画面构图。
其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要考虑的,这不仅是动画工作者的任务,也是艺术家的任务。如果自己做效率不高,可以挖他山之石。但现实情况是,上述细节很少出现在艺术理论中,我们在介绍达芬奇作品时也会省略,因为市场并不需要这些内容(我在对达芬奇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市面上达芬奇艺术理论的作品基本都是节选和选集,上面提到的很多细节知识都被删除了)。
综上所述,动漫作品不能表达感情是因为我们做不好技术工作,是因为我们的专业工作者没有给动漫工作者有效的指导,是因为研究这些东西没有意义。这就是现实。做基础研究的人太少了。说到表演,我们注重的是颜值和社会地位,忽略了表演技巧的细节,喜欢把注意力和金钱投入到面瘫和抽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