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宝山,巍宝山道教名山
韦宝山于1992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从唐代开始修建道观,明清兴盛,清末道观遍布山野。因此,巍宝山远近闻名,被誉为云南道教名山,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卫宝山是南诏始祖西努洛的农耕牧场。胡惟本《南诏野史·西努洛》记载:“贞观之初,太宗父舍龙,又名龙家渡,自哀牢山至孟舍川避难西努洛,在巍山耕种。”后来,蛮王张,建宁白,让步建立大蒙古国,自称王。后来五诏令由他的后代统一,建立了曾经在西南地区显赫一时的南诏政权。南诏国最初的发源地在韦宝山。巍山是云南省最早的县之一,南诏发祥地,清代云南四大文学州之一。省、州、县级文保单位30余处,明清风格较为完整的古城一座,中国14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宝山,建筑风格各异的回族清真寺雄关鸟路,云南绿孔雀自然保护区。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彝族的“二月八日”、火把节和回族的圣诞节和开斋节。巍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中国大百科宗教卷》将巍宝山列为中国13道教名山之一。据史书记载,孟优(孟获之弟)汉朝时在卫宝山有一个家庭教师在山上传道。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士,明清时迁至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阁、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少林寺、老君殿、黄愚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庙、夏青殿、宫铃宫、豆捞阁、何沛。该寺依山而建,布局巧妙,工艺精湛,雄伟典雅,雕塑形象生动,壁画和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宫龙亭码头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行图》,反映了彝族人民弹唱的欢乐景象。它是珍贵的文物,复制品被送到北京展览,受到高度赞扬。
卫宝山宫殿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山势分前后两面,寺庙建筑布局一般体现“道德性”特点:前山遍布蟑螂,寺庙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陡峭险峻,周瑜依山势建在岩壁之间。
韦宝山三清道场简介:
历代道教祖庭——韦宝山三清路;道场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威宝山后山山顶。虽然只占地2亩,却是天然之地。它是一个神秘的天上人间,是韦宝山风景区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古书、幽书、奇书、美书、巧书著称。经常遇到神仙,直到今天,依然觉得幸运,有缘者能见佛。
自古以来就被道教视为仙山的“禁地”。这里是古代南诏的发祥地,因开国君主Xi·努洛在此任职而闻名。自汉代以来,道士们纷纷寻找这种隐秘的做法,道观依山而建,蔚为壮观,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至今,道观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遗产,体现了道教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除了俯仰之外,圣地还以其自然禀赋而闻名,美丽的山峰和幽静的山谷,流动的溪流,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最多的是道家的山茶花,四百年来一如既往的美丽。这里四季分明,春天有雨前茶,夏天有云有霾,秋天有桂花满月,冬天有至日温暖的阳光。在这里,道家田园,从头到尾都能看到星星月亮浮云,俯瞰峡谷村落的美景,有诗说:“夜听流水,昼看云起前的山。真是一个思路清晰,超然物外的旅游修行之地。
除了大量的道观,卫宝山还有一些佛寺,如观音殿、甘露阁等。在卫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在这里与道教竞争,同时也相互影响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精奴逻辑”的传说中。细奴罗辑死前被太上老君任命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地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个神。这个传说说明,道教从中国传入云南,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云南的原始宗教,汲取营养,并与之结合。
巍宝山前有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是整座山的总作坊。根据卫宝山景点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作坊往前走,在前山,你经过白沙井、土主庙、文昌宫、黄愚亭、观音寺、夏青寺、老君禅石等寺庙,一路爬上山顶到斗姆亭;游览后山、经三清殿、何沛楼、韩震楼、长春洞寺、望和轩、风川塔等寺庙后,全程约10公里。韦宝山有很多景点。我将主要介绍土主庙等几个寺庙。
土主庙,又叫巡山庙,或巡山土主庙。斜山式大厅里的雕像是南诏第一代国王Xi·奴洛。两边站着的侍者,一个文官一个武将,都穿着彝族服饰。巡山殿前有几幅对联,都与Xi奴洛和南诏的历史有关。
“新村历史悠久,始祖努洛耕过凌薇;彝族历史悠久,南诏诞生于巍山。”联众的“新村”指的是巍山后山脚下的新村——彝族村,当年西努洛居住的地方。巡山寺建于西路罗之孙圣罗毗。彝族以Xi努洛为土地所有者,新村及附近地区的彝族每年来这里举行两次盛大的祭祀仪式。一个是农历九月十四日,据说是Xi·努洛的生日。还有一次是正月十五,这次是来祭祖的,同时在这个庙前烧了已故亲人的灵牌,让逝者回到祠堂。节日当天,除了隆重的祭奠仪式,还举行了盛大的踏歌活动,载歌载舞。文昌宫旁边,龙亭里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彝族人踩歌的场景。
文昌宫是巍山的旅游中心。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正殿与次殿之间,有一池清水,名曰“龙潭”。过去,当地人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这座大殿也被称为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正殿为文昌帝殿,次殿为关帝殿,殿名改名为文昌宫。这个水池中的六角亭名为龙文亭,沿着两边的拱桥可以到达亭子。你看,刚才我说的亭墩西侧的这幅壁画,叫《行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时画的。壁画长约1.2米,上部清晰完整,下部因水渍有点模糊。图为:40人踩地唱歌,34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舞;圈子里三个人跳舞吹笛子,是舞池的中心;圈外也有三个人,吹炸弹,养粉丝,看似娱乐。图中舞者多身着彝族服饰,男的穿长袍连帽袍,女的穿束腰束腰。整幅画充满了流动性,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风俗的场景。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玉皇阁,神像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体系的盛况。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玉皇阁的入口是灵官殿,里面的灵官是道士护体。过了山门,大殿屋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第四进院,就顺着山势,一步一步:四帅堂、石天堂、三官堂、吕祖堂、黄愚阁、依云阁逐渐排列。里面供奉着天、地、水三位官员,吕祖、财神和灶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这里都会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明快。
卫宝山之巅,有一座名为斗姆阁的寺庙,里面供奉着道教女神、北斗星辰之母斗姆。末日雕像有3只眼睛,4个脑袋,6条胳膊,可见其非凡的魔力。他旁边是金婚夫妇。卫宝山的斗姆阁在中国道教中很有名。斗木格登上揽胜为卫宝山。前后近看,林海茫茫,亭台楼阁历历在目。遥望:巍山古城,城若印,域如棋,瓜江如带,蔚为大观。
还有,韦宝山的天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长满了繁茂的松柏和各种阔叶树,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栲树、珍稀树种云头柏、香樟等。朱君阁(宫铃)前的古茶花是明末清初的遗迹。高15米,厚28厘米。它成长了300多年,依然风姿绰约。早春二月,百花盛开,大如碗,红如胭脂。走在卫宝山,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每年农历2月1日15日,是韦宝山传统的潮汕庙会。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交通:从下关到尾宝山,可以先坐班车到县城,再转乘中巴。公交票价12-16元,县城到巍宝山公交票价5-8元。
旅游提示:离微山县城6公里,坐小巴,票价6元。
门票:20元威宝山潮汕集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举行。当时,巍山及周边市县如大理、洱源、邓氏美蓉、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地的各族群众,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欢天喜地的去卫宝山赶会。巍山民间洞经协会在各寺庙演奏古朴典雅的洞经音乐,为著名的古寺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潮汕时期,当地商业单位和个体商贩在魏宝山摆摊设点,经营餐饮、食品、山货、字画、儿童玩具、地方名品等。,满足潮汕人的需求。
其中,农历2月13日至14日为卫宝山歌会,在卫宝山淠合楼举行。周围村舍里的彝族人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手持佐佐木等乐器,聚集在歌会上,围成一圈,举行放歌活动。他们歌唱爱情和幸福生活。歌词内容丰富,舞蹈优美,佐佐木的旋律古朴典雅。一开始潮汕人看歌舞,后来也忍不住加入了唱歌的行列。歌唱队人数达到几圈,上千人。人们跳舞唱歌,直到太阳落山。
威宝山山会起源于道教。据卫宝山古碑记载,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而卫宝山的唱法早在南诏时期就已流行,因为卫宝山是南诏的发源地,山中有巡山堂(又称土主庙),其中南诏是细奴罗的祖先,彝族在每年正月初十,威宝山山歌会兴起后,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和歌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