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白居易各有什么特点?

白居易(772-846),本名乐天,象山佛教徒。他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他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刺、闲适、感伤、杂律。他最引以为豪、价值最高的是他的讽刺诗。

他的讽刺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反映民间疾苦。其中,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灵措;也有悲歌,如《白毛人》、《后宫词》等,哀叹女性命运。第二,深刻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地毯”等。

白居易《楞严经》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的荒淫无道,后半部分用同情的笔触写出了唐的深刻相思。这样,诗歌的主题就从批判转变为歌颂唐与杨贵妃忠贞专一的爱情。但是,赞美和同情中还是有讽刺的成分。这是一首具有双重主题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后半部分,运用浪漫幻想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和语调、抒情的景物和叙事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的一部名著。这首诗虽然有很强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诗人表达了对琵琶女"门前车马渐少,终嫁商人"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被贬的惆怅和愤懑。诗“我们都不快乐——到天尽头,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流传千年的《琵琶记》将琵琶女的命运与她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事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含蓄(如对琵琶声的描写),为历代学者所称道,可见诗的语言确实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主题和主题集中是白居易讽刺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东西,突出一个主题,主题很明确。其次,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线描的方法,把人物形象画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比如在刻画一个卖炭人的时候,他只用了一句“满脸尘土烟火气,鬓角花白手指黑”,一个苍桑老卖炭人的生动形象就会蹦出来。白居易的讽刺诗多为叙事诗。他在叙述的时候,经常会对自己说的话进行点评和评论,以显示自己的野心。叙事与议论的结合是白居易讽刺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与他朴实、明朗、通俗的诗风密切相关。白诗用词简单,很少用典故和古奥词,特别喜欢把民间口语和俗语提炼成诗歌。然而,白石诗歌的诗意并不简单。他经常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讽刺,达到惊人的艺术效果。《轻胖》这首诗描写了与会的大臣、大夫、将军的精神,以及餐桌上酒食的丰富,却以下面一句话结尾:“是江南大旱,衢州人吃人”。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幕啊!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他的诗是“兴汉落笔撼五岳,诗成小敖陵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说:“落笔惊风雨,一首诗让你落泪。”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的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点。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方法,使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在乎,他经历和展现了很多人生。虽然没有能永远满足他的生活,但他激情澎湃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处处留下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当他想进京做官时,他宣称:“笑到天上去。我们是蒿人吗?”当政治受到挫折时,他们会大喊:“路如蓝天,但在我眼前没有出路!”他想控诉自己的不公,于是说:“我要爬龙见主,雷公击鼓。”他怀念长安,就是“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爬太白峰的时候,让太白和我说话,为我打开天空。他求仙,必有“神仙抚我,我成仙。”他要喝酒,有洛阳的东灶秋“为豫天津桥南建酒楼”。他哀叹宣城好酿酒,问:“夜台没有李白,酒卖给谁?”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就艺术效果而言,在某些地方给诗歌增添了压倒性的气势,占了先机;有些地方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温暖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仅限于诗词和带有“我”字的诗词。比如在很多诗歌中,吕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代词,让古人完全化身他。

符合以上特点,他在感情的表达上没有压抑收敛,而是滔滔不绝,倾泻千里。当普通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他的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不足以描述、比较和象征他的思想愿望时,他就依靠不切实际的神话和各种奇妙惊人的幻想。从上一节引用的一些抒情诗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个特点。用“但既然水还在流,虽然我们用剑砍了它”来比喻“举杯消愁多愁”,虽然极其夸张,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最高的真实。再如《秋蒲之歌》中的“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用有形的头发,突出无形的心事,夸张也极其大胆。还有的如《侠客行》说“三杯吐无极,五岳轻。”以五岳为轻,夸大侠义之诺的重要性。《风雅谣》:“轻言,信一友,迎九峰疑。”山峰也被用来夸大朋友之间的隔阂和猜疑。《流行北方》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诗的结尾有两句话:“黄河能容土,北风雨雪恨。”也是惊心动魄。没有黄河可堵这种惊人的比喻,我们就不会理解阵亡将士妻子那种深深的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力。在这里,我们还要重点介绍一下他最浪漫的山水诗,尤其是让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嘿,嘘,这很危险!这样的旅行比登上蓝天更难,直到这一地区的两位统治者在迷雾时代挤了进来。二来八千岁,与秦赛无涉。而大白山,向西,依然只有一条鸟道,一直到峨眉峰顶。有一次被地震打破,有勇敢的人失去了,然后阶梯石栈被钩住。在高高的旗帜上,六条龙驱动着太阳,而在下面很远的地方,河流鞭笞着它扭曲的河道。这样的高度对于一只黄鹤来说都是困难的,可怜的猴子吧,它们只有爪子可以用。绿泥山由许多圆圈组成,每走一百步,我们要在它的土堆中间转九圈。我们气喘吁吁地掠过猎户星座,经过井星,然后双手抱胸,呻吟一声倒在地上。我们想知道这条向西的小路是否永远没有尽头。路太陡了,爬不上去,除了被古老的森林包围着的鸟儿的叫声,什么也听不见,雄鸟平稳地旋转着,跟着雌鸟。夜月,向我们走来的是杜鹃忧郁的声音,悲伤的空山。这种旅行比攀登蓝天还难,即使听到它也会使人脸色苍白!……

这首诗,用一支神奇的笔,凭空升起。从蚕丛鱼凫到无定山,所有的神话传说都被用来烘托奇异的气氛。把高标准放到天上,能让《六龙归日》,也是靠神话驰骋幻想。下面是用黄鹤、猿、悲鸟、分规的夸张点缀,再插入威胁、爱抚、消退朱妍的叙事,作为全诗的主干。“行路难上青天”这首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为这五声复杂的乐章定下了基调。李白一生没有去过剑阁,这首诗完全是根据传说想象。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和人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樊圻的《何玥·凌影集》说这首诗“既奇又怪,难得有诗人还之。”正好体现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讶和敬佩。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一部不朽的杰作,具有历史和美学价值。他的两首诗《望庐山瀑布》和《庐山谣》也是一直传诵的名作。在后一首诗中,他写了从庐山山顶望大江的景色:“我登上山顶。我纵览全球,大江一去不复返。黄色的云被风吹走了数百英里,一座雪峰被九倍流的漩涡白色地环绕着。”他完全摆脱了现实空间感觉的束缚,以大胆的想象加以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美,表现了诗人波澜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顶》诗:“江细如绳,城比掌小。”完全现实。将两首诗相互比较,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建立在他丰富的生活基础上的。他的诗往往充满情感和多变的特点。这一点我们从《难去》的第一首诗、云叔在宣州谢照楼的送别校书、天目梦游就已经看出来了。他的代表作《入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中,他鼓励人们尽情饮酒:“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去他喜欢的地方冒险,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对着月亮!."他似乎满足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他的感情却像黄河一样变幻莫测,他突然说:“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他就业吧!,旋一千银子,全部还回来!!"”强烈的信心突然取代了消极的嗟叹。他的《梁园诗话》也有类似的情况。诗的第一段,他描写了狂欢,甚至含泪感叹名利的无常,但到了最后,他突然说:“歌与谣,影响深远。东山再起,扶贫不晚。”诗人的感情在一瞬间被改变了。如此自如灵活地处理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达到高度的艺术完美,诗歌史上只有少数诗人达到这种程度。从这种变化中,他继续发展,所以在一些诗歌中,他同时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些诗歌既现实又富于想象,如流行于北方和关山月的诗歌。有时理想的愿望和现实的苦难被结合在一首诗里,如《古风》第十九条:

仙女像星星一样照耀在华山的莲花峰上。双手捧着一朵白色的芙蓉花,蜷曲成一团。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飘逸的云彩飘向高空。我登上云虹彩台,向卫叔清鞠躬。焦急的跟着他们,带着鸿雁去紫宣。不经意间,洛阳平原上,到处都是安史之乱的士兵。尸骨泛血,叛臣背朝。

在升天的美好幻想中,突然看到洛阳被安禄山蹂躏破坏。我们不禁想起了《离骚》的结尾:“我当了皇帝,忽然被故土惊呆了。”感情的一落千丈,浪漫幻想的幻灭,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极度痛苦的爱国情绪。

“清水出芙蓉,雕之自然也。”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对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描述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能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质朴自然的境界,与他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认真研究是分不开的。据权德舆《韦曲谋诗序》记载,李白曾教十一岁的韦曲谋《古乐府》。他的乐府诗中有很多对古代乐府的模仿,众所周知,不必举例。但他在乐府民歌中最有效果的地方首先是语言。他的《长征》和《子夜吴歌》的语言与《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喜州歌》非常相似。“小时不知月,名曰白玉盘。我还怀疑姚太靖飞到青云去了。”“清风明月不用一元钱买,玉山非人推。”"这样的旅行比攀登蓝天还难."多么生动自然,读来令人难忘。“难道你没看见黄河的水是怎样从天上流下来,流入海洋,一去不复返的吗?”学习韩乐府《长歌行》:“百川何时东归大海西归?”多么照耀着你。这些地方乍一看似乎是最普通的,但后世模仿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境地。学口音似乎很难,学语言却很容易。

李白使用了多种诗体,但七古诗和七绝贡献最大。这两种诗风也是当时最新最自由的,特别适应他自由豪放的个性。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对学习乐府民歌也很有效果。七古不必多谈,下面只是他的几首著名七绝: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晚上清溪去三峡,四君不见渝州。

——《峨眉山月歌》

一大早,我告别了高入云霄的江陵城,远在千里之外,船只有一天。两岸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不知不觉地不停啼叫,轻舟已过了沉重的青山。

——《早期百度市》

故人频频向我招手,告别黄鹤楼,在这柳絮缭绕、鸟语花香的美丽春天去扬州旅游。孤帆远航蓝天,我却能看见长江在天空中流淌。

——《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

李白坐在船上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很深,也没有王伦送走我的爱那么深。

——《致王伦》

沈德潜《唐诗三百首》说:“七言绝句近于情,隐字更重要。只看前景,说话,有弦外之音,使人敬而远之,太白而尴尬。”他说的这些特点,其实就是民谣的天真自然魅力。也就是说,就《早送白帝城》这首诗而言,全诗的意思完全来源于《水经注》中的“武侠”,但自然语言和欢乐意境与原作风格大相径庭。他的四大奇功一直和王昌龄齐名,各有特色。但就民谣而言,他超越了王昌龄。他的《五律》在气质的风格上传达了古诗词的质朴和恢弘,往往不拘一格,别具一格。如《牛渚夜泊思》、《送别友人》等,历来为评论界所引用。

李白在创作中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汉魏六朝的楚辞和乐府民歌。他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屈原的影响。他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如铸造神话传说、大胆夸大幻想、重视民歌传承等等。他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而言,如《送别》、《傅亮吟》、《天目吟梦游》乃至《蜀道难》,在精神面貌、主题、立意、句法等方面都与屈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他还认真研究汉魏六朝文人的作品。段《酉阳杂记》说:“李白前后三稿文选,不如意则焚。”这个传说一定有一定的根据。他称赞建安的诗,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昭,鲍照。他模仿和运用这些诗人的诗词歌赋的例子数不胜数。杜甫送给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与鲍照、庾信、殷铿的作品相似。没有认真研究他的遗产,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曹丕曾提出“文以气为本”(典论文),钟嵘也主张“自然英意”(诗品),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还是更倾向于雅文学。在最繁荣的唐代,诗歌转向了主体趣味的天才表现和自然表现,前人的这些审美理想得到了真正充分的体现。而李白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代表。明代王世贞在《易·颜渊》中用"气为主,自然为教"两句话概括了李白诗歌的总体面貌,这两句话在李白诗歌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上都有所体现,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捕捉意象的能力很强,但当诗人汹涌澎湃的诗意无法被普通的意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用文字实现艺术的转换。这种变形的基础是诗人感情的强烈,使意象突破常规,获得梦幻般的色彩。

比如诗人经常改变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大小、数量、重量的比例关系,通过物理尺度的变形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突然把重化为轻,如“感陛下之恩重于命,过高山轻抛一羽”(《结袜》),“诗赋北窗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又突然把轻化为重,如“兴汉落笔撼五岳,诗成笑傲引沧州”(《答王十二寒夜》)在这种对比中,诗人写出了自己的愤怒和自信。李白的山水诗往往打破空间方位的限制,将天地任意排列于四面八方,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现诗人宽广的胸怀。例如,他的六首关于横江的诗最初集中在横江(在今天的安徽县)的位置,但诗人的视角并不局限于这个地方。它突然跳到江宁城外的瓦罐亭,甚至跳到位于江宁县城北面、比瓦罐亭更远的三山,再跳到当涂西南三十里的天门,突然写出了钱塘江的潮汐。再比如“后陪侍郎叔游洞庭,醉了”。第三:

君山的切割君山,可以让洞庭湖的水位向外扩散,看起来无边无际。巴陵酒喝不够,一起醉在洞庭湖的秋天。

诗人喝醉了酒,就想把君山截断,让湘水自由流淌,以显示自己豪放不羁的豪情。另外,比如写庐山瀑布,“江水初落,天半洒...海风不停吹,明月照依旧空”(望庐山瀑布之一),“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题第二题),都是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扩大声势。在李白的诗中,时间的快慢也可以根据情感的要求而改变,出现了所谓的“主观时间”。例如,《入酒》中的“君不见高阁明镜,晨色如丝,夜色如雪”是形容人的一生如朝夕之短;《寄魏南岭冰》“月色醉,山色花。春风疯狂杀人,一天玩三年,把一天放大成三年。”长相思”更是美妙地凝固了一瞬间,诗中说: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你,在蓝天之外。以前是眼波,现在是泪泉;如果你不相信剑切,请回来看看我面前的镜子!

诗中的女主角要把在镜子前哭泣的瞬间封存起来,作为日后的证明。这就和六朝时的民谣《莫愁乐》一样,“桓温下扬州,送楚汕头。伸手抱腰看,河水不会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时间的变形来衬托女人的痴情。在更多的诗歌中,李白善于用游仙、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为恣意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以及汪洋。如《梦登天目山》中,诗人在开头所作的描写,就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如“阳阳半道,圣鸡太空啼”,“熊、龙、山河惊涛,惊林撼高”,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的山川幽谷,不能当作真实的山川水色。

从“云暗带雨,水淡烟来”开始,诗歌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游仙激发了诗人对自由的热情,最终产生了“唉,我怎么能庄重地向高官厚禄打躬作揖”的叛逆之声。诗人通过幻想的境界来表达对权贵的拒绝态度。另一个例子是《尹》:

我要爬龙见主,雷主击鼓摔锅砸皇帝。三点钟,我笑着打开了闪电,突然下起了雨。过不了九门,用额头关门会生气。……

第十九首古风:

去西边的莲花山,一路看星星。双手捧着一朵白色的芙蓉花,蜷曲成一团。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飘逸的云彩飘向高空。我登上云虹彩台,向卫叔清鞠躬。焦急的跟着他们,带着鸿雁去紫宣。不经意间,洛阳平原上,到处都是安史之乱的士兵。尸骨泛血,叛臣背朝。

都在幻境中充分表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对立,或者说忘不了苦难现实的心。把丰富的现实生活感受寄托在梦境中,在梦幻意象中表现出清醒的斗争意识和热情,是对屈原诗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的“重气”还表现在他的沧浪抒情形式上。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像奔涌而出的洪流,势不可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里面。所以在诗体的选择上,他很少使用比较有限的律诗,而更喜欢古体诗,尤其是七言律诗,易于驰骋自如,自由表达。而且李白处的这种诗风,比之前的更自由。例如,《蜀道难》使用了大量长短不一的杂词,并且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句式:“嘿,嘿,危险,这样的旅行比攀登蓝天还难!”然后是五个字,七个字,有时短到三四个字,有时长到十几个字,比如:“此危在旦夕,你为何远道而来?”虽然碉楼隘口坚固而险峻,一人守卫,万人敌不过。如果他不是忠诚的,而是对同伴的狼呢?。“在句式的屈伸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的诗也很跳跃,常常在不平坦、一次又一次上升的开合动荡中透露出善变的情感活动。贯穿这些飞跃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痕迹。例如《在宣州谢眺别墅送别大臣舒云》云:

从昨天开始,我不得不丢下我和博尔特;今天更伤我的心。秋雁有长风护航,我在这别墅里面对它们,喝着我的酒。大作家的骨子里都是你的画笔,在天堂的学校里,我是从小在你身边长大的谢,我们都高举着向远方的思想,想去天上拥抱明月。但是既然水还在流,尽管我们用剑切断了它,让我们举杯来减轻我们的忧虑,既然这个世界无法满足我们的渴望,我明天将松开我的头发,乘上一艘渔船。

全诗只有十二句,但诗人的情感活动却经历了几次起伏。

前两句以悲伤开始,但从第三句开始,境界突然变了。诗人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想上天去拥抱明月。“拔刀”二字从天而降,落回人间,悲伤又如死灰复燃。但诗人不想被这种压抑的情绪吞噬,最终再次挣脱,飞向自由的空间。在这种跌宕起伏中,诗人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也显示了他的哲学品格。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大乱后天恩刘夜郎追忆旧书赠蒋太守好宰》)。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好的七言绝句源于乐府。唐代用作乐府的绝句,李白也自由运用。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接近歌谣,实际上是从鲜活生动的生活语言中丰富和充实了诗歌语言,并对其进行了提炼。乐府诗自初唐以来发展不多,而李白将汉魏的素雅乐府与六朝的清新明朗乐府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清新的诗歌语言。

他的很多诗都直接来源于乐府民歌。比如《静夜思》源自《午夜秋歌》的《秋风入窗》一文;但他的《风吹我心西挂仙阳树》(《金象送西京》)、《我心明月随风起直到夜郎西》(《听说王昌龄向左迁龙标瑶》)和《我心我梦在吴月夜飞渡镜湖明月》(《梦里登天目山》)等诗,明显受到南朝乐府西周曲的影响。他的诗《去三峡》取材于古代民歌《三峡歌谣》。歌谣的原话是:“牛在晨,牛在夕。三朝,牛亦如是。”李白诗中说:“三朝去牛晚。三朝三暮,感觉不像丝。”还有很多诗歌,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转化而来,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保持了坦率、自然、明朗的风格,深得民歌的神韵。比如:

舒曾经听说过秭归鸟,宣城也见过杜鹃花。一个叫,一个回肠,一个断,三月三月三个回忆。(《看宣城杜鹃花》)楚山秦山都是白云,白云的主任和你在一起。龙跟着你,你进入了楚山区,白云也跟着你穿过了湘水。湖南,有一个穿着玫瑰的仙女,白云可以躺下你想早点回来。(《白云歌送刘上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仅限于乐府民歌。实际上,他还广泛吸收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了通俗脱俗、清丽含蓄、清新明快的风格。他的“自然”不仅简单明了无需雕琢,而且寓意丰富。总之,李白善于借鉴前人的成果,是语言大师。

杜甫

诗人杜甫的诗被历代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子,河南珙县人。杜甫家庭有良好的文学传统,崇尚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杜甫从小勤奋好学,号称“读书如写字”,15岁已经是一个被人称道的诗人。20岁以后,杜甫两次漫游,10多年,足迹遍布吴越齐赵。这时,他写下了《望岳》和“登上山顶一窥,便知他山之高,一览众山小。”来表达他的远大抱负。746年,杜甫带着“尊君尧舜,然后使风俗纯”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在北京的10年,我受到了冷遇,我更加了解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我写过“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等不朽名句。安史之乱时,他目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冒险从长安到凤翔见苏宗,留下他来接遗体。不久,他触怒了苏宗,因直言不讳而被降职。后来又当了左拾遗落,但因新旧权贵之争,又一次被贬参军,任化州刺史。760年,杜甫入川,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开始了农耕生活。764年被朋友推荐为校检署的袁外郎,不到一年就辞职了。765年,诗人随家人离开成都,在夔州居住不到两年,写了430多首诗,几乎占他全部诗作的30%。768年驾船出峡,770年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杜甫一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不忘济世报国。而当他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又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能在他的诗中发出。杜甫诗歌1400多首,或揭露统治者腐败,反映人民疾苦,或忧国忧民,反对分裂。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杜甫是诗歌艺术的大师。最大的特点是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善于在众多叙事诗中选取和概括典型事件,抓住细节刻画人物,通过个体反映一般。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很突出。诗歌中忧国忧民的现实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杜甫的抒情诗大多充满了感情和场景。诗歌形式多样,语言精美。杜甫的代表作有:《北伐》、《新安官》、《潼关官》、《石昊官》、《新婚》、《辞旧别》、《没有家》、《望岳》、《从京赴丰县五百字》、《茅屋毁于秋风》。始于《诗经》的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在杜甫诗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杜甫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杜甫的诗是中国文学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