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动画
“爸爸妈妈,如果我做完这个,你们能给我多少钱?”前几天,同事的孩子小茹在答应把地上的小纸片放进垃圾桶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对此,这位同事和他的爱人都很惊讶。因为,平日里,我话不多,更别说“砍价”了。所以,他们忍不住去搜索背后的原因。经过反复的回顾和推断,他们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同事的孩子小茹最近经常在看一部动漫片,其中一个情节中反复出现了这样的话,恰好被小茹听到,并在现实生活中模仿。
当这位同事和他的爱人恍然大悟时,他们为自己在引导孩子教育上的疏忽感到羞愧,更为自己的孩子将来看多种混杂的动漫片可能对个人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感到担忧。
一般来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在8个月后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强。两岁以后,宝宝更愿意模仿外界环境中看到的一切,尤其是日夜陪伴的父母的言行,类似于看到什么就学会做什么,听到什么就学会说什么。
很明显,那个同事家的孩子像看上去那么小的情况,相当于跳进了外界环境不良信息构筑的“陷阱”。
既然从环境模仿中形成自己的言行是每个孩子的必然过程。那么,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有什么利弊,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给予必要及时的干预,正确有效的引导,为孩子创造正确的“行为模式”,避免或跳出不良环境带来的“陷阱”,远离歧途,让孩子健康成长。
所谓的“行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当时,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对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产生了兴趣,并致力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图揭示隐藏在复杂行为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这个模型表明,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同时,模型进一步表明,人的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部因素包括身体和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孩子就像一块干海绵,无时无刻不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这种学习模仿的方式就是“吸收心”。
孩子通过感官潜移默化地“吸收”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学习和模仿环境中的一切的过程中,他会接受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孩子不知道好坏,好坏只在成人的意识中定义)。
那么,如果孩子是种子,环境就是土壤、水、空气。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土壤、水、空气中的养分来生长,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不合适的环境会对一颗种子的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被电视、电影、他人等环境模仿的,比如孩子的“脏”出口、大人的谈吐、大人的动作等等,都与他们不自觉地接受外界环境传递的信息并模仿有关。
由此可见环境对种子的生长有多重要。我们常说“靠近朱者赤的人是黑人”。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经历。父母爱读书,孩子会拿着书读书,而父母热衷于打麻将。然后,家里的孩子可能对赌博略知一二。
如何保证孩子这个干燥的海绵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干净纯净的水,过滤掉含有杂质和污染的水,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前行,成为了构建行为模式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邻里和睦、书香气息浓厚的“土壤”中长大的孩子,不仅能被中国和谐美好的传统美德所折服,更有利于文化修养和优秀品质的获得。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相反,当孩子接触到嘈杂、烟雾弥漫的“穷乡僻壤”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种情况往往常态化、多元化。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还关系到未来。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未来影响很大,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未来。这里的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原始启蒙和最初认知的作用。
可以说,孩子一开始说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动作,都是父母教的,给的。因此,构建正确的“行为模式”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比如有的孩子生病了非常害怕打针,一走进门诊就哭。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怕疼,其实不然。孩子哭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对现状的恐惧和无奈。
我见过两个母亲。当两个都是3岁左右的孩子也面临打针的时候,一个把孩子抱在怀里,找机会让医生给孩子打针。打针的时候,孩子没有哭,只是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因为妈妈告诉他,“你是个小男子汉,不要怕。况且你身边还有个妈妈。”
另一位母亲的孩子哭个不停,尤其是母亲帮医生给他打针的时候。孩子眼里露出惊恐的光芒,不安地挣扎着,放声大哭。孩子自始至终没有得到妈妈的鼓励。唯一的就是一句简单的话:“没事,过一会儿就好了。”
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孩子被医生和他的母亲吓坏了。这种事情,我从头到尾都没能得到正确的处理方式,即使我让我妈陪着我。然后,孩子再遇到这样的事,看到别的孩子哭,自然就开始哭了。
从两组正反例子可以看出,如何处理孩子在未知领域接收到的信息,类似于一张白纸。由于家长不告知如何处理,孩子要么是真的无所适从,要么是不区分,随意模仿。
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一位博学的哲学家,严谨而勤奋。他的后代包括13位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作家,60多位医生,1位大使,20多位议员。
同样是在英国,另一个祖克家则截然不同。老祖克是个出了名的酒鬼和赌徒,稀里糊涂,游手好闲。这个家族已经传了八代了。其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流浪汉,400多人因饮酒致残或致死,60多人犯过* *或盗窃,7人是杀人犯。全家人都没有什么野心。
可见,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和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和复制品。为了让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及时给涉世未深甚至一无所知的孩子提供正确有效的参照样式,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可以模仿的,哪些是必须远离的,从中感知内在的道理,进而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脚力,能走多远取决于步法是否合适。及时构建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阳光快乐,不走弯路,不走弯路。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坚持陪伴,给孩子一个参考模式。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钱,不是东西,而是和孩子一起享受的快乐时光。孩子们不仅可以分享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还可以得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育儿教育。
首先,要深情。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同理心和孩子沟通,纠正他们。让孩子从心底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防止随意模仿。比如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位同事的孩子,小的像从一部动漫片里学到的单词。作为孩子的父母,在感到惊讶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想要肯定,想要价值兑现,没有错,但是要求父母赔偿,是不对的。是一种感恩的缺失,不能随意模仿。
第三,要参与其中。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让孩子自律的规则,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不要一边学习一边玩游戏看电视等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专注力,就会少受其他不良情况的影响。
有一次,我一边看书一边随便刷朋友圈。没想到被女儿发现后,直接“质问”我:“爸爸,你不是说和我约定了看书不看手机吗?怎么还在看手机?”当时真的觉得很无奈,也很无语,只好答应女儿,再也不会这样了。
总之,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发展起到最初的引导甚至最终的“定型”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犯错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2、主动启发,给孩子一个“优势顿悟”。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优势顿悟”。也就是说,通过对优势观的分析、追寻、综合,最终改变,以这种思维方式获得一种与儿童优势相关的新的看法或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优势顿悟”。
当我们创造条件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那么他的精力会更多的投入到这方面,会继续学习模仿,而其他可能产生不良模仿的因素会减少,直至消失。
比如一个孩子喜欢读书,你觉得他读书有优势。但是,通过观察分析,你发现他喜欢看科幻小说,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对自己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会让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看书,甚至是科幻小说,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
发现孩子的优点需要孩子的参与,但不能只靠自己。正如诗人纪伯伦在《论儿童》中所写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通过你来的,但不是来自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你不能给他们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让孩子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总有一天,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会给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注入新的意义。
3.强化习惯,给孩子固定的“方式数”。也就是说,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生活,不断培养孩子各种适宜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行为模式”的不断完善。
以吃为例。每次吃完饭,我们都鼓励孩子把碗筷放在水槽里,把桌子收拾干净。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就是“吃完饭一定要收拾干净,收拾桌子”。
有的家长说你这整件事太神秘了。不就是为了擦桌子吗?有这么复杂吗?慢慢教,一定会学会擦桌子。但是,家长要明白,一个孩子是会擦桌子的,但每次都是在我们命令他做之后,他才会去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
当后者的饭后主动擦桌子的“行为模式”建立起来,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形成了主动回避意识,以后就很难掉进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所设下的“陷阱”里了。
所以,要想让孩子主动避开环境,模仿“陷阱”,就必须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即先建立良好的习惯,主动防御,固化“行为模式”。
4.降低节奏,给孩子一个“缓冲空间”。无论是跳出不良环境模仿,还是培养新的“行为模式”,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比如周末看到孩子和以前一样疯狂地玩徒手游泳,作为家长的你是什么反应?你可能会勃然大怒,说一些类似“我告诉过你……”和“你总是这么有事业心”的话。信息是你总是那么坏。当然,你也可以启发他思考,“如何利用好周末时间”等等。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不做作业,只玩游戏时,我们会感到恼火和愤怒,因为我们反复提醒不起作用。这样做也许能解决游戏事件,但无助于孩子变得更好,还伤害了亲子关系。其实我们也可以暂停一下,“反应慢”,想想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养成及时做作业的习惯,又是什么激励为孩子提供了便利?当我们分析原因,比如兴趣,陪伴或者强度过大,然后对症下药,效果会好很多。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孩子绝不会一不小心掉进不良环境模仿的“陷阱”,而逐渐摆脱它,既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孩子的主动认知。他们不能等待,但也不能焦虑。
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成长,差的环境给孩子的成长增加了障碍。如何让孩子自立,形成免疫力,以摆脱不良环境的“陷阱”?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打好疫苗,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具体来说,他们可以这样做:
1,坚持陪伴,给孩子一个参考模式。有人陪着不会让孩子一个人打架,然后迷路;
2、主动启发,给孩子一个“优势顿悟”。正面吸引力足够强大,负面吸引力自然消失;
3.强化习惯,给孩子固定的“方式数”。让好的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坏的影响将难以利用;
4.保持节奏,给孩子一个“缓冲空间”。凡事不要着急,让好的事情慢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