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萼厚绿叶,非闲花野草……”

突然读到乾隆的一首诗《菜花》:

“黄萼裳厚绿叶,千村欣布压新油。爱其民生为民,不闲花野草。”

乾隆一生写了42613首诗,大致相当于唐代2000多位诗人的全部诗作。同时,200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承认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当然,或许是皇帝的头衔太大,一个诗人的桂冠也不算什么。

按照诗的数量和乾隆的年龄,几乎每天都要写两首,已经足够惊人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文殊皇帝”(乾隆自称是文殊和尚的化身)在他的诗里一般都能接受,也确实没到没人讨厌他的地步。但是和专业的诗笔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在这首诗里,大多数人大概只是看了一眼标题就扭头走了——那不过是菜市场里的一个疙瘩,绿叶白核,和人间涉及的烟花差不多。好诗意好难拉,还不如一片残叶流到沟里,已经烂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读者,那就转身让他走吧——或者他根本就是城市居民,尽管他出生在农村,但早已城市化了——而他对“菜花”的理解也叫花菜、菜花或菜花,是十字花科的一年生植物,也叫甘蓝花、菜花、卷心菜。起源于地中海东部海岸,19世纪初传入中国。花椰菜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可观。

而“19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乾隆描述的菜花不是厨房里的菜花,而是油料作物油菜,也叫油菜籽,准确地说是十字花科油菜的种子,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油料作物。油菜籽的含油量在37.5%-46.3%,根据油菜籽的种类略有不同。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种子是榨油原料的主要品种之一。

油菜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其种植面积占中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油料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

传统的采油是一个消耗大量能量的人,主要是在冬天。那地方高温密封,墙壁特别厚。所以,除了一个老师傅,其他的都是年轻气盛。作者年轻时做过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他挣的工分也高。不过作者榨的是棉籽而不是菜籽。但榨油的过程和工序应该差不多——“压榨”,压榨。

早一点的,现在没有机械压榨,也没有电。所谓“挤”,主要靠外力的挤压,用一根很粗(约三人相拥)长(两尺多)的圆木作为工具。这根原木叫“老油梁”。

啰嗦太多,赶紧回到诗里。

诗的大意是:油菜花的花萼鲜艳美丽,有一种蜡黄的颜色和浓密的绿叶作衬托。这个季节也是收获油菜籽的季节。很高兴听到各村都传来布布榨油的声音。那是“老油梁”在起作用。我喜欢油菜花是因为它可以榨油,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不是那种无用的只能被文人用来吟诗的闲花野草。

“不”的意思是形容连续不断的噪音。如:卜卜(啄木声);不同(拟声词。常形容声音或心跳沉闷);卜楞(拟声词。经常反复用来形容不紧不慢、持续沉闷的声音)

“千村榨新油”的意思是:听到各村都听到了布布榨油的声音,我很高兴,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