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中的人物分类

陈陈:P1(书中第一页页码),主人公“我”。书上没有提到名字,更多的是叫陈医生。“陈陈”是正在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中主角的名字。在我十四岁生日的那天晚上,我的父母都死于雷暴中的球状闪电。

去南方城市上大学

大二暑假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异象。两年多没人住的家很干净,好像一直有人住,一直在打扫。

下学期参加张斌在云南的一个项目时,认识了虞照。

硕士生导师张斌。硕士毕业后,我去了玉皇顶气象台,第一次见到了林云(两年后我又在北京见到了他),得知了张斌残疾的原因。

高博,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后,他和高博一起在大气所雷电研究所工作。

戴琳:P9,主角本科班的一个漂亮女孩。战后两个月,他们结婚了。

张斌:P14,大气电学副教授。我大三在陈陈学大气电学时认识的老师。

他主持研制了一种高压线路防雷涂料,防雷效果很好,但成本太高。

陈陈的硕士导师指导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中心的防雷系统项目。

1962 7月底,在玉皇顶气象站做科研观测时被雷电击伤。那时他的名字叫章和夫,他的腿留下了残疾。

妻子1971去世,无子女,独居。

毕业后,博士去张斌的家里告诉他的父母,得知他的妻子郑已经去世。他们就球状闪电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同时,张斌退役。办完退休手续后,张斌拜访了陈陈,并在陈陈宿舍进行了第二次设想。张斌的微积分手稿中包含了与时间线不符的最新新笔迹。

虞照:P18,张斌研究生。下学期,陈陈在云南参加一个项目时,遇到了同一个课题组的张斌。硕士毕业后,他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之巅的玉皇顶气象站工作。陈陈去气象台读博时,虞照担任副站长。

高博:P24,陈陈博士生导师,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绰号火球。在指导陈晨博士毕业后,他从学校辞职,成为大气科学研究所闪电研究所的所长。

林云:P25,我第一次在玉皇顶气象站见到陈陈的时候,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生,专业是防空武器系统。在玉皇顶气象站,陈陈第一次向别人谈起了他的父母,而他谈论的对象是林云。

此后,他在欧洲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在新概念武器发展机构呆了三个月。

毕业后在北京国防大学新概念武器发展中心工作,少校军衔。

宏原子核聚变的最大推动者。

王师傅:P26,1960开始在玉皇顶气象台食堂工作,爱好根雕。张斌受伤的见证人。

郑敏:P34,张斌妻子,63届北大物理系毕业,1971年在追球状闪电过程中死亡。

王松林:P50,上尉军衔。1998在长江防汛期间目睹球形闪电,证明球形闪电不受气流影响。雷电研究基地第十二次试验,电场建成后风向突然改变,电场漂移到首都机场。王机长驾驶的跟踪直升机误入电场,引发雷电,被击中后在空中爆炸。

蒋:P51,珠峰号航母舰长。

徐文成:P54,空军大校。闪电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专门研究闪电的科学家之一。

杨机长:P57,第38集团军航空兵某团攻击直升机飞行员。

诺顿·帕克:P75,SETI@home项目主任,天文学家。战后,我去了陈陈,告诉陈陈他们在矿井里做的球状闪电实验。根据球状闪电的坍缩状态,我推断在人类之上有一个观察者,也就是《三体》系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直子。

亚历山大·杰莫夫:P76,住俄罗斯联邦新西伯利亚第24街106号楼561号。40多年前从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我参加了3141项目,即球状闪电的研究。该项目始于1959年,三年后的1962年,首次成功制造出球形闪电。这项研究历时30年,超过5000人从事这项研究,期间成功产生了27次球形闪电。

列瓦联科:P82,从事皮草生意,吉普车司机,开着老双翼飞机带陈陈等人去3141项目基地。

尼古拉·纳尔诺夫:P85,俄罗斯院士,3141项目负责人。

LAM Raymond: P104,将军,林云的父亲。哈尔滨军工高材生,电子专业,工作后转入纯军事指挥领域。

妻子在1981年的边境战争中去世(5岁的林云在昆明的一家医院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她是云南前线的一名连长,在执行任务时被蜜蜂蛰伤后中毒,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俄罗斯人返回后,陈陈沮丧了一段时间,然后,受到灯塔的启发,他重新开始了他的研究。一名飞行员在雷电研究基地的一次飞行任务中险些丧命,使得飞机在空中的雷电防护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斌在防雷涂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陈陈时隔十三年再次看到球状闪电,而* * *当晚就抓到了三个。

丁毅:P132,数学硕士,哲学和量子物理双博士,一级教授,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中子衰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宏观原子和量子态,这为泰勒提供了他的最终计划。

刘队长:P130,掌握搜寻球状闪电技术后,基地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下降。机长刘在一次飞行后被球状闪电完全烧伤,但身体其他部位完好无损。这次事故让大家对球形闪电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在参与闪电研究后,丁仪是负责驾驶直升机观测球状闪电的飞行员之一,后来又参与了捕捉气泡的工作(被丁仪命名),并成功捕捉到气泡,后来被丁仪命名为宏电子。

郑:P138,丁毅是参加闪电研究后负责驾驶直升机观测球状闪电的飞行员之一。

康铭:P169,球形闪电武器部队(代号陈光,某连部队)成立后首任指挥官,陆军中校。

直子:P174,在地球没有人类观测者的情况下,雷球机枪发射的子弹全部准确命中。直子是《三体》系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但直到第二部《黑暗森林》才在《地球往事》第一部中出现。

伊甸园:P184,一个跨国恐怖组织,前身是一群技术逃避者,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小社会,试图远离现代科技,回归乡村生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极端,发展到仇视技术、反对科学,进行恐怖活动。

核电站事件后,陈陈从基地辞职,回到闪电研究所。

量子态的人或者其他实验动物:P199,每一个异像中出现的角色,但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并解释。

陈陈回到闪电研究所后,开始研究和预测龙卷风。

博士,P205,研究龙卷风。陈陈参加国际热带气旋研讨会,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负责接待工作人员。

巨核:P244受郑敏在张斌墓碑上留下的文字的启发,丁一发现了寻找巨核的方法,即下文中的“弦”。

杜玉伦:P257,西北宏聚变实验基地全面接管基地工作的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少将军衔,学者型将军,林允博士生导师。

史建:P265,在西北宏聚变实验基地工作的士兵,在林云等6名激进年轻士兵占领宏聚变点后,从杜将军手中接过基地指挥权,下令发射导弹摧毁宏聚变点,但还是晚了一步。

俄罗斯女士:P276,大融合发生了,也就是林云去世前三年,我在简氏军事年鉴网站上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女士。两人相识两个月后,在越南相遇。当时该女子四十多岁,生物工程专业。上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新概念武器研究所——“总参谋部长期装备规划委员会”,夫妻二人在生化分部工作。冷战结束后,机构解散,夫妻因观念冲突分居,丈夫带着独生女离开。六年前(这位俄罗斯女士与林云通话的六年前),她的女儿和男朋友在他们内华达州的家中因吸毒过量而死亡。林云和陈陈去俄国见亚力山大·杰莫夫时,再次见到了这位女士,得知在越战战场上杀死她母亲的蜜蜂就是这位女士用基因技术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