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大鱼》?海棠?
去年《大圣归来》引发了流水现象,实现了从票房到口碑的双赢。欢乐掩盖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还是在消费西游记的主题。当然,角色是创新的,故事也是原创的,但从面到里,依然是旧瓶装新酒的把戏。所以对《大鱼海棠》的期待,就是对它作为一部真正原创动画的期待。随着海报和预告的不断曝光,不断有人批评过度模仿日本动画,尤其是宫崎骏其人动画,但借鉴一下画风也无妨:毕竟吉卜力的画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么好看。动画片有自己的制作理念:大部分奇幻动画片制作的第一步是设定世界观,整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如果是虚构的世界,视觉外观是怎样的,运作规则是怎样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等等。,然后角色设定,从人物传记到谱系关系,都需要清晰完整的构建。要说一部动画是原创的,首先世界观必须是原创的。《大鱼海棠》明显是指《千与千寻》的经典吉卜力动画,尤其是人体设计,可以说是日式风格。但作为主场景中“他人”的家,原型参考了福建的客家土楼,非常成功,营造了与日式田园风格完全不同的场景。《大鱼海棠》的世界观通过香椿的叙述说:“人类所有的灵魂都是大海中的一条巨大的鱼。当它们出生时,它们从海的这一边开始。在途中,它们时而相遇,时而分离,死时又去了海的彼岸,然后变成了一条沉睡的小鱼。等了很多年,他们又要开始了。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活会来回。”中国风是《大鱼海棠》一开始吸引无数观众的王牌。虽然人民是日本人,但从衣服到发型的细节真的是中国的传统。而且人物名字中大量使用古书典故,甚至有堆砌之嫌:从三大主角春、巴,到云、毛、、鹿神、殷、裴、坤美、冯等。,从《庄子》到《山海经》和《列贤传》。《庄子·逍遥游》中“古有大树,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句话,或许可以改成“古有大树,八千岁为坤,八千岁为秋”。坤为坤而死,坤把命还给了坤,爱坤,愿意献出生命把坤送到人间,与变成人的坤团聚。关于生与死,影片中大量的对话都指出了生与死是可以互换的,无论是掌管好灵魂的灵女还是掌管坏灵魂的鼠女都可以进行这种交易。而掌管白草的图恩爷爷,已经体会到了生死——至少在表面上,造物主设定的是随时飞仙的形象,对孙女图恩说了一句完全理解生死轮回的话。但是,这些话可能只是一个好看的虚张声势的幌子。大鱼海棠就像一个已经剪了头发的尼姑,但她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心,在山脚下被一个少年戏弄的时候开始思考事情。境界未达,身先士卒。《大鱼海棠》的爱情剧离不开生死,但在整个故事生死观(作为“他人”世界观的核心成分)的肃穆基调下,显得过于轻佻。少男少女,为了所谓的爱情,生死与共,不悲壮,不悲壮,更像是少年一时的激情。《大鱼海棠》最讨厌的就是这个。在故事还没讲好的情况下,故事境界恨不得被抬到天上去。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超脱,一副神仙的派头,让人觉得矛盾:里面的少年其实骨子里都是装着单纯的成年人,里面的纯洁是那些忘记了初心的人想象出来的纯洁。在日本动画中,对男女爱情的处理通常是轻描淡写。宫崎骏其人和高田的大部分动画都与爱情无关。即使有爱情成分,也绝不允许男生女生说出“我好爱你”“我后悔那晚没有抱你”之类的台词。即使有歧义,也是极其微妙的,因为公开说出来是轻浮的,因为破坏了最纯粹的意义。康得志《听耳》的主题是少年之爱,但表达的委婉含蓄,男女共进退的诱惑,却深得东方经典之美。香椿和坤的爱情纠葛在剧情上严重缺乏说服力,可见创作者的用心,但力度参差不齐。五颜六色的掉以轻心,肤浅的却停滞不前。比如香椿和坤之间的情感渲染,一开始就不够。坤属于海之子,接近鱼,但和变成红海豚的坤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巴对香椿的感情更是任性。当他在雨夜从楼上看到香椿匆匆而过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它身上,对它的爱一发不可收拾。他宁愿死也要变成美女。感情发展的节奏很不均衡,好几次让观众尴尬。春坤本来是属于古典美学世界的,但他的一言一行却像是我们这个时代恶心的青春言情片所为。这种差距让人极其难受。失恋的巴,醉了,在悬崖边咆哮:你拒绝了一个神的爱!-这样低俗的剧情和国产青春片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爱情,让我们把海水倒进世界的混沌,让种族遭受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