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焕生系列作品中的形象及其意义
八年过去了。在我们深化改革的今天,回首历史评价,高晓声当年的作品仍然经得起考验。尤其是《陈焕生进城》给人很多启示,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当代农民的现实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由穷转富的转折,展现了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新追求,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如何认识和理解时代转折时期生活中存在的农民意识这一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千百年来,农民沉浸于自己的大小,没有很高的期望,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世世代代走小农经济的老路;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方式简陋,形成了愚昧、保守、偏狭、自欺的性格。
《陈焕生进城》这部小说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能够正视这种深刻的社会心理现实,敢于描写现实中大量可爱、可悲、可笑、可悲的旧式农民形象。作品关于陈焕生住招待所的场景是多么精彩:
他睁开眼睛,仔细打量着客厅。豪华的家具和三层的新床让他大吃一惊。他不由自主地在床下缩成一团,怕弄脏被子,然后悄悄地爬起来,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他很烦躁,穿鞋下了床,光着脚跑。但是当他知道今天晚上要收他五块钱的时候,他惊呆了,吓得直冒汗。交钱的时候,他用颤抖的手数了三遍,外面的那个已经是汗流浃背,湿了一半。回到自己房间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以为是“五块钱”,也不再害怕坐在扁簧太师椅上。他甚至坐直了,试了三次。他想了想一个晚上花在两顶帽子上的钱,所以他决定用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尽可能多拿一些。他甚至用提花枕巾擦脸,衣服没脱就被头困住了。"即使房间变成了猪圈,也不值得。"十二点前几个小时,他饿了。如果再待下去,他怕要睡一夜没粮票了,只好硬着头皮离开旅社。
这样的情节真的很搞笑。乍一看,写当代农民似乎太多了。陈焕生的形象不正是鲁迅20世纪20年代初写的阿q吗?
但是,这里写的分明是一个当代农民。如果细细品味,人们会觉得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农民,从很多农民兄弟身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找到他的原型。
高晓声自己说,短篇小说《陈焕生上城》的产生,是因为他每天住在6块钱的招待所里,引发了一种农民永远买不起这样房价的想法。如果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会怎么样?农民表演会很有趣。
作者在作品中安排陈焕生进城做买油绳的小生意,想买顶帽子,站在车站发呆,正巧遇到县委书记。在这里,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真正农民,和广大农民兄弟们生活在一起,完全融为一体。他对农民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农村生活有着真实的了解,以至于他塑造了陈焕生这个典型,既体现了农民的积极因素,又表现了他们沉重的传承负担。
这个形象如此生动、真实、可信,让人觉得无可挑剔。反观文革历史,为了突出所谓的“典型意义”,许多作家在对农民的描写中,总是追求所谓的“高大全”,把贫苦中农写成英雄的化身、学习的榜样,抱着完全肯定和赞美的态度,甚至常常把愚昧、落后、陈旧的东西点缀、装饰成憨厚,加以美化。怎么能问这是不是严重脱离实际?
《陈焕生进城》这部小说的新颖和价值在于它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独特方式。在肯定农民的朴实、勤劳、艰苦和坚韧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写下了农民深刻的心理弱点,从而刻画了农村落后的一面,这无疑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突破。建国30多年来,人们第一次在文学界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中看到这样的真实人物。
作家高晓声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时隔20年后重新拿起了笔。他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创作目的是:“我想写能‘引爆’的原子。作为起爆元件,它们可以起到引爆原子弹的作用。写英雄的目的是通过他的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前进(这就是引爆)。如果只是为了‘气节和高度’让人无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效果。”
在小说《陈寿胜上城》中,陈寿胜不是那种征战天地间的英雄,也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中国八亿农民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善良正直,无锋无山,无专长,平平淡淡,不值一赞。作者对陈焕生形象的描写非常冷静,没有表面的褒贬,却表现出他深刻的情感态度。
从作者的幽默风格来看,不是噱头,而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正因为如此,农民的形象才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激起他们强烈的呼声。
通过对陈焕生形象的塑造,人们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的农民,更能让人深思:在解放了几十年的中国农村,农民的概念为何如此混乱模糊?为什么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后,还那么贫穷无知?中国的农村现代化会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在这一阶段,农民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温饱,他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也日益突出。高绍圣笔下的陈欢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农民的这种期待。
陈焕生在城里卖油绳的精神面貌和过去一年不一样了。此时的他“店里有米,柜子里有衣”,油绳图的卖家是“去买一顶崭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长期精神生活的缺失,形成了陈焕生笨嘴拙舌的缺点:“小时候我妈经常打我屁股,我爸不凶”“我上了四年学,全忘了”...“看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只能说‘孙行者最猛,他杀了我’。
陈焕生渴望精神生活。不听不读,他觉得无聊。他的回答经常被取笑。当有人说“这个大队你最佩服谁?”他忍不住说:“卢龙飞最无情。”人们会问:“讲故事的人有什么好残忍的?”他说:“我佩服他的嘴会讲故事。”
然而,这一次,陈焕生,出人意料地,留在了招待所,经过一番波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招待所。这时,他想到全旅干部、队员没有一个人住过五块钱一夜的房间,精神猛增。他觉得高人一等,五块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阿q精神。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治好了“破财伤身病”,达到了一种可悲的心理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种民族弱点表现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但其他人是如何反应的呢?作者写了陈欢在村子里的生活和村子里的人的概念:
果然,从那以后,陈寿胜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仅村里人要听他的,就连大队干部也对他友好多了。而且出门在街上,经常有人指着别人说:“他坐过吴书记的车。”或者:“他住的是五块钱一晚的高级房。”公社的采购员也拍着他的肩膀说:“我没那个运气。我不能在招待所住三天两天。”
太可惜了!陈焕生的精神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农村到处都是陈焕生的影子,到处都是对权力的崇拜。如果不扫除这种等级观念和奴隶主意识,农民的现代人格就无法建立。
作者通过对陈焕生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农民的缺陷和弱点,以期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它,改变它,从陈焕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从而做出历史的反思。
高绍圣说:“我的做法是把丑的东西包起来,放在一边。先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再用针在纸袋上戳洞,让人闻到它的恶臭。”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这些缺陷和弱点的存在是历史的积累。
农民作为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广泛阶层,在他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中也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的印记,具有非常严重的封建奴役意识,这是自然现象。陈焕生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认识过去、思考未来、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学形象。
小说《陈焕生进城》出版已经八年了,“高音热”终究还是降温了。但其作品的现实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文学形象,而且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在农村,由于几千年的封建遗毒和愚昧,小生产者的意识仍然大量存在,这与我们当前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了非常不和谐的反差,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在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这项任务是艰巨而长期的。
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实要求我们作家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正视客观存在,以更高、更客观的视角将农民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重新审视和评价他们,从社会进步的发展中汲取灵感和诗意,提供新的文化参照,学习基于活的存在的现代人生观,同时揭露落后保守的思想,从而达到教育农民的目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