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评论
更何况,“神作”总是要由“神导”来制作,今年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合格“神导”都偃旗息鼓了,要么不推出新作,要么转移阵地玩小众;只有“詹姆斯·卡梅隆”才能真正撑到年底大结局。
然而,这就意味着《阿凡达》是一部“电影”吗?会开创电影“艺术”的新时代吗?
一个
不要那样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时代”与“杰作”并无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前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不完整”的艺术概念与“杰作”的标准相去甚远。在电影行业,艺人可以一棒子打死一个,但真正能在执行过程中苛求完美,也能做到完美的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杰作”不仅应该被吹得像在云端一样飘渺,而且应该...像最强壮的人的胸膛一样坚实。像这种很能经受各种非议的固态,英语里有个很合适的词叫“robust”。是的,在我看来,所有的“杰作”都应该属于罗伯特。
但是,“杰作”不应该是“深刻”吗?
事实是,电影从来没有“深刻”,也没有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一定要和“原创”挂钩才有意义。如果电影表达的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无数次思考过的东西,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我从来没有发现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刻的,所表达的东西都是有据可查的、有先例可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别说“电影一想到就让人笑”,至少“前辈”也会笑。电影作为一种行为艺术,为什么要深刻?再深刻的主题,表达方式都很差,也是垃圾;另一方面,无论主题多么低俗,表现方式如此新颖,让人对同一主题产生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因此,作为一部“杰作”电影,“深刻”与否并不重要。
弄清楚了“杰作”的特点,评价《《阿凡达》》似乎就容易了:
《阿凡达》是罗伯特的吗?是
《阿凡达》深刻吗?没关系
那么,《《阿凡达》》是一部杰作吗?呃~ ~暂时不确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但很朴素。不细说,很难得出结论。以上都是“必要条件”,没有它,你就成不了“杰作”;但另一方面,即使满足了所有的必要条件,也要看电影整体和各方面是如何执行的,才能完全下结论。
就电影故事而言,我想每个人都知道《阿凡达》的故事相对简单,一点也不深刻。说白了,电影的情节是大规模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的太空版,是个体层面的跨种族爱情故事,并无新意。但是,这个设定对于电影来说是“罗伯特”——换句话说,足以支撑电影的叙事需求。直观地说,一个“罗伯特”的故事给人两种感觉:一是可靠,不牵强。《《阿凡达》》的剧情设定基本没有什么荒诞或令人费解的地方,像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跑,却总是落后一步”的情况。我一直很佩服卡梅隆玩桥段的能力:他总能把一些原本很常规的事情安排得让观众觉得“是应该的”,这才是“罗伯特”的真谛;此外,从钩针剧情背后的诚意和努力,也可以窥见电影故事《罗伯特》的真假。一般来说,从“诚意”的角度来说,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一个片方会在宣传中强调自己的“不真诚”。这里的关键要看“人”。电影制作中“人”的核心是导演。导演真的很重,这部电影的故事也不“虚”。一直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真实”的导演之一。再加上十年的打磨,包括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他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样的“孩子”很难强大。
但是,一个能承受整个电影结构的“坚强”的孩子,不一定是一个光鲜亮丽有魅力的孩子;在个人的字典里,“精神”是一个电影故事能够达到“大作”水平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潘多拉星球和纳维土著文明的景观生态的呈现,完美弥补了一鸣惊人的第二幕沉闷无趣的缺陷,让整部电影感觉非常紧凑,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似乎过得很快;但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套路,因为可预见的转折和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给人带来新鲜感。
三
事实上,像《《阿凡达》》这样的常规故事,即使不是朝着“深刻”的方向,也可以通过细节的丰富带来一些更复杂从而更深刻的元素。就电影表现力而言,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与生俱来的深刻”主题。只有既定主题诠释的“深度”才决定了电影本身是否深刻。《阿凡达》选择的“反殖民主义”、“环境保护”、“生态和谐”等主题,无论他们认同哪一个,在“只有深刻的理论家”眼里,无疑都是深刻而令人敬畏的命题;但是,仅仅选择这样的题材,并不能保证影片本身就有深度。我个人认为《阿凡达》的故事太简单了,以至于太简单了。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我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让我忘记自己在看电影,想跳进画面和主角们一起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的剧情冲突设定是单纯的善恶、黑白的对立;在各个阵营内部,同样缺乏多样性,仿佛两块铁板在那里相撞,阳刚气息在那里,但又有点傻。另外,这种单纯的对立关系,最大的负面后果就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人类佣兵这边应该会有不同意见,尤其是武将和行政首长之间,想法应该会略有不同,这样会让故事和人物更加立体,可惜没有。整体来看,人类似乎是坏人,纳维人是好人,坏人中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的行动也是常见的例子;此外,每个字符组有一个单一的想法...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诚实乖巧的“罗伯特”;你不妨想一想:全诚能强于未央生的帅气浪漫吗?所谓“神作”一定不是老实(如果不知道“全老实”和“未央生”的名字,请打电话给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目前,关于《阿凡达》的故事有各种各样的类比。我个人认为最合适的一部有着相似框架却从未被提及的电影应该是宫崎骏其人的《公主幽灵》:同样一个原本毫不相干却卷入两个冲突群体的主角,同样一场资源掠夺与资源保护的斗争,同样一场跨越种族界限的情感关系。这类故事比《与狼共舞》更“青涩”,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阿尤》稍加对比,就能看出《阿凡达》无论是在画面设定的复杂与精妙,还是受其影响的人物形象的生动与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都比不上《幽灵公主》。尤其是后者中幻想女王的角色与《阿凡达》的人类军政官员并无太大区别,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却相差太大。
我自然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普遍的——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爱情,其实是最庸俗的,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的故事,引来了全世界形形色色女人的眼泪。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泰》的主角是一对在浮床上相拥着温暖面对死亡的老夫妻,那该有多好!他们的生活可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延长了五分钟...然而,这样的故事可能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我一直觉得对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沈达为数不多的弱点之一。他充其量能让这段感情水泄不通,但往往缺乏光泽——深渊深海钻探的夫妻档,是卡先生笔下最美的男女关系。《深渊》里的男女关系其实很简单很典型,但是有细节,在那些琐碎的描写里更细腻;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的互动却缺乏这种令人回味的细节,所有交流的步骤都是程式化的,没有任何重伤,却没有任何火花。这就直接影响了像我这样异想天开的观众去唱故事和里面的感情。比如《齐飞》中男女主角竞争的场景很美,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就是忍不住想起《狮子王》里的“瀑布嬉闹”和《沃尔》里的“在天跳舞”。e,而且好像“今夜你能感受到爱吗”这种颓废的声音在我耳边飘荡...
换句话说,不粗糙但不精确的《阿凡达》的故事设定没能让我兴奋;而其中包含的思考层面,并不是那种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连打“大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渊源。一般来说,一部叙事性的“大作”电影,至少要达到上述“冷”、“热”、“暖”中的一种或两种;《《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和具体解读远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你可以说卡先生没有这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这样的目标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不能说《阿凡达》在电影表达上可以进入“杰作”的范畴。
五
幸运的是,《阿凡达》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个人认为,电影情节之外的设定比故事本身精彩得多。
作为一部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科幻奇幻;;既然涉及到了科幻的名称,却没有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实在是对不起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具体的科学小玩意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天体运行轨迹,潘多拉的引力指数与纳威人身高的关系,稀有矿藏Unobtanium的形成原理,三曲的浮山等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差点高考物理不及格的理科人渣的认知范围。严谨的科学内容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那些留给物理满分的尖子生;我们浪费材料必须修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根本不需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下。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卡先生的一位老朋友,也是我在YY经常拥有的一件东西——武装个人部队(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地球女PK异形女王的终极之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后,大家也经历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的机甲英勇抵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举。在今年的《阿凡达》之前,在特种部队和第九区也有精彩的人形机甲展示。这些电影场景都有“人机一体化”的机械。对于硬核科幻作品,我个人认为在最近的两百年里(《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一体化”系统将是人类的重要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小说的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注重逻辑基础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人机一体化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生理限制决定的。简单来说,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人体脆弱的条件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和保护人类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模式成为自主智能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
“人机一体化”对于科幻迷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动漫迷可能更早,因为日本动漫喜欢玩“高达”等美少女士兵操纵大铁男的套路。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方面比较晚,所以《异形2》里的装置看起来相当先锋。但近年来,随着美军对“外骨骼”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研究,激发了艺术家在这方面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六
在我这个失败的科学大脑看来,“外骨骼”其实是APU之前的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着在人体上的外部装置归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最原始的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今天的军警常用的盔甲,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是APU。“外骨骼”系统与常规装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提供外部动力。例如,美国军方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司(DARPA)已经投资5000万美元,设计和制造可以使单兵携带更多载荷、行进更快和进行非凡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HULC”(见下图)已经能够帮助士兵轻松携带重达200磅的装备,自由行动。
进一步发展,外部机械装置不仅可以强化人体的身体机能,还可以增加有效的武器和防护装置,这就进入了APU的范畴。所以严格来说,《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不是APU,而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确实是一个APU,但也是APU系统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只提供初级动能和火力系统,人机交互的形式完全机械化,更不用说连防弹玻璃罩都没有的最弱保护系统了。但是锡安兄弟的资源有限,简单一点也无可厚非;《阿凡达》的人类佣兵资金雄厚,电影里的APU在敏捷上基本和普通人一样,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虚拟显示屏对战场动态和APU功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也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罗伯特”科幻导演和那些纯粹靠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的区别;这就是《黑客帝国》、《《阿凡达》》、《钢铁侠》和《特种部队》的区别,APU也有展示。
刚才讲了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需要注意,因为它是引出下一个无聊话题的起点,也是电影《《阿凡达》》中一个核心的“花架子”设定。如前所述,“人机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强化和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战斗)。“外骨骼”或APU的性能在初始阶段取决于人体外那些系统的性能;随着科技的进步,那部分的效率会迅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的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挂机甲的操控仍然要在一些列中间进行。即使是进阶到像“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它仍然要依靠语音控制指令来指挥下一步的反应。外部机甲系统有没有可能不需要自己说或者做一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掌握人类的命令,从而立即做出反应?换句话说,只有把人的意识(这里指人的神经感知和反应的所有系统和活动)直接交给机器,才能实现最终的“人机合一”。
七
这种极致的融合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些同学会用“二重身”这个词,认为和“化身”意思一样。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滋润全球的H文明和BL文明的今天,“忙人”有着某种特定的含义,而这种特定的含义可能会让一些传统女性脸红,或者让主流腐女立刻“萌”的瞳孔放大,脑子里灵光一闪。“总攻总是被鬼、动物、玩具、皇后、国王、女人、女人攻击,没有邪恶。”另外,在我们要使用的语境中,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方式和手段,“化身”和“二重身”确实具有显著不同的含义,不能混为一谈。简而言之,“化身”就是主体意识和外化形式相同,捆绑在一起,无法独立运作;而“二重身”是指主观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的二重身。最古老的例子见于孙悟空和他的全身。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了,就连潘多拉星球上的人都知道,《阿凡达》是一个“化身”的故事,是为了创造一个可以被人类意识进入和控制,在外表上对常规纳维人不利的新物种。乍一看,这里并没有多少新的科幻创意。不就是“克隆”和“出窍”吗?似乎过去很多科幻作品都玩过这些概念。不过个人认为,卡梅隆先生这次确实玩了一些开创性的东西,这主要取决于“化身”这个复杂的技术体系中所包含的几个核心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