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的评论怎么写死与荣?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它真实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下是我对常德死亡荣耀的回顾,欢迎参考!

常德反思中的死与荣(一):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文化宫看这部革命电影。现在,电影里的画面只是零零碎碎。这一天,我又在网上看了一遍,很难过。这场60多年前发生在我脚边的战争,除了几个沧桑的碉堡和几堵破墙,看不到任何往日的痕迹。

影片开头,正是日军投降书满天飞的常德城。镜头转向一家剧院,安正在舞台上演唱《常德丝弦》。估计只有常德人看得懂泗县提到的地名,只有余程万一个人在看台上听着。可以推测,人们已经出城避难了。常德市只有一个人唱丝弦,以前热闹。

漂浮的芦苇根本看不到战争的影子,马上,就会化为焦土。一位日本船长正在写生,感叹美景。他了解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就在那里,很想去,但是指挥官说只有占领常德之后我们才能一起去桃花源。真的,战争让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变得遥不可及。

一阵枪声传来,硝烟弥漫,桃园一片废墟。八千“武士”战士还在用自己的生命守卫着常德——“一定要把敌人赶回去,绝不离开常德,与常德同生共死!”炸弹在我们面前轰鸣,远处浓烟升起,刺刀从我们耳边掠过,毒气弥漫在我们周围...有种真实的战争真的比想象中残酷一千倍的感觉。二胡,那个自愿参军的苗族战士,在真正的战场上也是战战兢兢。炮火越来越近,常德外围阵地已经全部失守。或许,这还是一座城,一座孤独的城。日军轮番攻城,最后用毒气突破城墙,与国军展开巷战。惨烈的巷战一清二楚。每一寸土地都很珍贵。在被战争摧毁的房屋废墟中,双方都在背后开枪。日军继续压缩推进,国军实力远不如日军。整个城市,剩下200多人,只能突围到死。苗族战士二胡站在尸体纵横交错的巷子里大喊:“有人活着吗?”有人活着吗?营长死了,连长死了,排长死了,排长死了!"

在那个舍生忘死的年代,我无法形容他们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因为支撑他们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种信念和信仰!

常德回顾中的死与荣(二):1943年,侵华日军为了挽救自己注定的命运,入侵湘西北军事重镇常德。驻扎在当地的国军第74军第57师临危受命,代号武士的8000名士兵在他们的老师余程万的带领下,准备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在阴云密布的战争前夕,连长冯宝华推迟了与未婚妻万青的婚姻,以备战。痛恨日军的当地苗族青年黄二虎踊跃参军,但敌兵未至,常德军民士气大烧!然而,在日军优势火力的压力下,德山和何复相继失陷,常德成为一座孤城。余程万命令全师与城共存亡,武士士兵在毒气和炮火中与日军一寸一寸地战斗。()最终,57师以覆灭为代价,在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其中“营长死在连长身上,连长死在排长身上,排长死在班长身上!”这是二胡站在倒下的士兵中间,大声重复连长冯宝华说的话。“还有活着的吗?有人活着吗?”哭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听不到一个人的回应。两只老虎还在坚持战斗!

“打,援,民,城已破。副师长、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坚守中央银行,各头分区域,守一所房子,做最后抵抗,誓死誓死,祝74军胜利万岁……”这是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给司令员兼参谋长孙连仲的最后一封电报。之前在一个抗日名将的语录帖里看过这段话,看完常德的《死亡与荣耀》又看了一遍,想起之前那些新鲜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个青年,十万个军人,他们将永存。这是真正的抗日战争,三百多万国军将士用血肉扛起的历史。他们之前几乎被遗忘,但这个时代依然有人记得他们。除了常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记住。从上海到腾冲,绵延大半个中国的抗战,是这个民族在上个世纪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前进,发展,都寄托在我们慢慢成长的孩子身上。只有扎扎实实为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完美和强大。

常德思念中的死与荣(三):我比较早就知道常德电影中的死与荣是因为安,而且因为喜欢宣萱,所以非常关注关于她的消息,所以经常去百度贴吧或者她的博客微博看看。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她要拍一部战争片,但是,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看战争片。一是太血腥,二是都是假的。但是,昨天在常德看了《死亡与荣耀》之后,这种感觉就没有了。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中国唯一一部聚焦抗日的电影。影片全是当时残酷的战争场面和英勇杀敌的场面,情节十分感人。我甚至哭了好几次。其中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安在战场上为了争取爱人,穿着婚纱,主动给爱人倒酒,完成战前未完成的婚礼。让人心里酸酸的。想想她在那种情况下要有多大的勇气和爱心。还有一个场景让我落泪。讲的是武士师的老师在伤员多的时候去看望伤员。吕良伟扮演的老师在和一名受伤的士兵握手时伸出了右手。结果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右手,当他再次伸出左手时,士兵的左手已经没有了。最后,吕良伟含泪向士兵敬了一个军礼,同时士兵也用他自残的手回敬了老师。

或许,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但它确实发生过,被历史记录了。我们此刻的日子,也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我觉得我们政府第一次允许播放一个整体主题的电影,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之前的电影都是* * *制作方有多勇敢,杀敌有多勇敢,有多英勇。但不能忘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的不仅仅是* * *生产党,有的还英勇杀敌。也有爱国者和英雄。

常德回顾中的死与荣(四):刚满四岁生日的儿子观察力很敏锐,善于总结。“爷爷爱看的电影里有坏人也有好人;奶奶最喜欢的电影,里面有小偷和警察;妈妈喜欢看的电影里一般没有坏人;我最喜欢的电影,里面只有妖精和妖怪!

中央八套一直是我公公的大爱,“去东南亚,妈祖文化,风雨……”;婆婆是经济频道的粉丝,关注的多是拐卖儿童、骗取银行卡等新闻;作为一个80后妈妈,经常会关注一些与历史无关,无关痛痒的肥皂。

上周六,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和学生一起看了抗日大片《常德死与荣》,内心非常震撼!那种久违的仇恨感又回来了!

事实上,“日本鬼子”是我童年噩梦的一大主题。那时候电视上不断在放抗日片,然后就有了一个个奇怪工作室的奇怪故事。所以,在我童年的噩梦中,我杀了不止一次入侵我幼儿园的日本鬼子;我不止一次和各种妖精战斗过。那时候在我心目中,日本人都是大腹便便的草包,只会拿着大刀“烧杀抢掠”。* * *制作方一来,立马投降,完了!

时光荏苒,这种电视剧越来越少,我也在慢慢长大。留在我脑海里的,大多是日本精致的漫画,别致的衣服,神奇的化妆品...

我也渐渐明白,“日本鬼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肥,那么脑残,否则,掌掴国也不会把我们欺负的那么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其中不乏抗日救国的精兵,如《死亡》中的余程万,《常德的荣耀》。于是,我渐渐忘记了童年的噩梦和仇恨...

而我的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仇恨,所以看这种片子的时候可以笑出声来,就因为日本人吃了一个大馒头,一个鬼子不小心被打掉了脑袋!

刻意丑化不是良策;必须有客观的仇恨!毕竟这是真正的恶。所以,大牌、明星、偶像,快来参与这样的电影,用你的魅力吸引今天的少年,让他们了解历史,感同身受!让我们多看一些有好人和坏人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导演、编剧、制片人,让我们在常德式的电影中导演更多的死亡与荣耀吧!还原历史,客观看待,不要丑化,不要刻意!每个人都有血肉和思想。相信我们,我们会读懂仇恨,读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