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一个很平庸的画家。
勾搭往事——那段浪漫的往事“破茧成蝶”——徐悲鸿。蒋碧薇。
那段浪漫的往事在风中飘荡,花开花落,云起消失了...一段尘封的恋情,曾经热烈的邂逅,几十年后可以羽化成蝴蝶,蜕变成绝色的风景。
1917 5月13日晚,上海,人们正在进入剧院。今天是越剧的前身小哥在上海的首场演出。要表演的戏是《仁义缘》,讲的是一个穷书生和一个富婆私奔的故事。一对夫妇在老乡的陪同下前来观看演出。
同时,夫妻俩位于英租界的哈尔滨人后南里的豪宅。他们的女儿正在闺房里写信,是给父母的告别信。已经打算离家出走的女儿正在向父母做最后的告别。
离这栋豪宅不远的一个小旅馆里,窗外的路灯摇曳着,露出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他满脸焦虑,但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就是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徐悲鸿。
夜色沉沉,一切都很安静,但寂静中似乎有些不安。
1895,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父亲许是一位乡村画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9岁时,他随父亲上街卖画。
原来,客人走后,徐悲鸿出门前想起了父亲的话。凭着记忆,他把客人的样子画在手里。从此,徐悲鸿的才华传遍了农村。
1912年,年仅17岁的徐悲鸿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同村一女子订婚。这时,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开始受到西方新思潮的冲击。1911年8月,《大清民法草案》编纂完毕。这部草案虽然参考了西方民法中关于婚姻的规定,但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第26条规定,结婚需要父母的许可。由于两个月后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个草案没有颁布。
婚姻革命是这一时期主张民主的知识分子提出的重要口号。他们认同西方已经实行的合法婚姻,认为合法婚姻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女性可以再婚。第二,可以实行一夫一妻制;第三,男女接受平等的教育。
6月26日,1902,中国最先进的大型日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征婚的人是清朝南部的一位仁人志士。他要求女方精通中西学术方法,在三年的结婚仪式中遵循文明惯例。这也是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同年,蔡元培的新式婚礼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开了先河。
受新思潮的影响,徐悲鸿对自己的包办婚姻十分不满,在多次抗议无果后,在婚礼即将举行时愤然离家。
对包办婚姻不满,徐悲鸿离开宜兴,外出求学。这时,后来成为徐悲鸿妻子的蒋堂珍,开始在父亲蒋梅生开办的宜兴女子小学接受西式教育。
江梅生出生在宜兴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喜爱古诗,经常和当地名人一起吟诗作画。他在宜兴被称为才子。1909年,蒋梅生在当地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小学,他的女儿蒋堂珍成为了第一名学生。
为了躲避战乱,江梅生一家于1916年迁居上海,当时徐悲鸿正在上海打零工。有一次徐悲鸿在蒋梅生老家的朋友朱辽洲的陪同下去蒋家拜访。宜兴老乡蒋梅生很欣赏徐悲鸿的才华。
寒暄过后,江梅生招呼客人,取了饭。饭桌上,徐悲鸿第一次见到了蒋堂珍。
蒋堂珍在宜兴上学的时候,曾经听同学说起过徐悲鸿。眼前这个帅气儒雅的年轻人让她觉得有些拘谨,但徐悲鸿在饭桌上的幽默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在上海震旦大学学法语的徐悲鸿,周末没课的时候总会去姜家。精于辞藻的江梅生,常与徐悲鸿讨论诗词,老少对唱,令江梅生有知己之感。
徐悲鸿的每一次来访,总会给蒋家带来一些轻松和欢乐,蒋家大宅的每一个人都爱上了这个年轻人。
每次总是坐在旁边默默聆听的蒋堂珍,也吸引了徐悲鸿的目光。
就这样,一对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从感情好开始就彼此靠近,一场发自内心的爱情悄然萌芽。
江梅生说的如果再多一个女儿,暗示了一个持续数年的订婚。蒋堂珍13岁时,父母决定在苏州与查子涵订婚。祖籍浙江海宁的查家和蒋家都是官宦家庭,两家都对。在双方父母看来,两家结婚是迟早的事。
按照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已订婚的女性是不允许和年轻男性随便交往的。虽然徐悲鸿和蒋唐珍彼此很有默契,但是接受过严格家教和化妆的蒋唐珍却刻意回避和徐悲鸿单独相处的机会。
此时,社会上要求知识分子婚姻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蒋堂珍订婚那年,一个姓贵州的女学生,执着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来,她被逐出家门,甚至被政府拘留,但她仍不肯屈服,声称不会被男人压制媒人婚姻的残暴所束缚。此举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成了《新青年》的革命口号。毫无疑问,受过西方教育的蒋堂珍也向往自由恋爱的婚姻。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残酷的,那就是查家的迎亲队伍即将到来。
看着无助的蒋堂珍,徐悲鸿的心里充满了痛苦。虽然两个人都没有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彼此对对方的好感却是心里的默契。曾经饱受包办婚姻之苦的徐悲鸿决心改变命运。于是徐悲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朱维周。
虽然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身于这样一个封建家庭的蒋堂珍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私奔毕竟是影响家族声誉的大事。
受婚姻自由民主新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青年男女因抵制包办婚姻而私奔的案例。在当时的上海《申报》,因私奔引发的民事、刑事纠纷每天都可以看到,法院的裁决也大相径庭。租界的法院比较开明,如果是自愿的,不存在拐卖人口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无罪释放的。租界外的法院会以非礼罪拘留当事人。
经过深思熟虑,朱决定帮助这对恋人。在取得蒋堂珍的默许后,三人开始商量具体的私奔事宜。几经商量,私奔的日期定在了5月13日晚上,因为这一天,小哥班要在上海首演浙江地方戏,朱邀请了爱看戏的江美生夫妇观看,这样蒋堂珍就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行李。徐悲鸿提前几天告别了蒋梅生夫妇,声称要去法国留学,并偷偷住在离蒋家不远的一家旅馆里等待蒋堂珍来接他。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因为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能否顺利解决,蒋堂珍生平第一次走进了一家典当行。
同时,徐悲鸿积极准备护照等出国手续。临行前,徐悲鸿特意刻了一对水晶戒指,并在戒指上刻了“碧微”二字送给蒋堂珍,这是他给爱人蒋堂珍的新名字。
1917 5月13日晚上,徐悲鸿把两枚戒指放在个人口袋里,焦急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
上海镜花缘剧场上演的《仁义》正处于高潮。江梅生夫妇兴致盎然,一旁的朱辽洲一脸复杂,神情紧张。
在江公馆,蒋堂珍的信已经写好了。这封信是给他父母的告别信。夜幕的掩护下,徐悲鸿和现改名为“蒋碧薇”的蒋堂珍,匆匆走上了为爱私奔的道路。这一年,徐悲鸿22岁,蒋堂珍18岁。
破茧成蝶,徐悲鸿和蒋碧薇还表演了一首《仁义缘》。只是为了遇见他们,会是一片舞动的天空还是一条悲伤的不归路?
5个月后,北洋政府颁布了《褒扬修正条例》,规定30岁以下的寡妇不能再嫁;未婚妇女在其未婚夫死亡的情况下不能再婚;所有被强奸的妇女都应该被处死。
同年,胡适的《贞操》和鲁迅的《我的贞操》在《新青年》上发表,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
1919 11.10月,长沙女子赵武珍被父母逼婚,反抗无效。她在新娘的轿子里自杀了。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的示威游行。
(注:本文是作者整理央视老故事频道《往事》节目《往事》的结果。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