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芝之死与米芾之死的异同
这期间有很多人成功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死了。在我看来,这些人无论是成功还是死亡,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政治信仰,他们为忠君爱国而死,如果不是因为他私欲的膨胀,他们为权利而死,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人格特征,他们为自己人格的“尊严”而死。其中,米恒和杨秀芝的死比较特殊。除了政治原因,这两人的死主要与他们张扬的性格和不善与人相处有关。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熟悉杨修之死。在初中或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专门介绍杨修逝世的文章。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是曹操手下的总会计。他对领导的性格和工作作风非常了解,对领导意图的把握非常透彻。他至少能猜到领导是怎么想的,想干什么。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下面的人曾经为曹操翻修过相府。装修快完成的时候,曹操去看了看。结果他在门上写了“住”字,二话不说就走了。其他人对领导的意图感到困惑。只有杨修知道,这是因为新公馆太豪华太“宽”;还有一个,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吃了一颗后,也没说什么。他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字,一盒酥饼。正当所有人都感到困惑的时候,只有杨修走上前拿起一块酥饼吃了起来。别人一问,才知道领导的意思是让大家都尝一尝。“一人一口脆。”如果说这两件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聪明的杨修,那么另外两件事则向我们展示了杨修太聪明,太不懂人情世故:一件是杨修更喜欢出去玩,尤其是不跟领导请假,偷偷出去玩的时候。为了应付领导,他把曹操可能会问的话写在纸上,让下属帮忙回答。每一次,他都很准,连问答的顺序都不会错,但是有一次刮风了。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打刘备,他打不过。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下面的人问了当晚值班的密码。曹操随口说了一句“鸡肋”二字。杨修听到后,他收拾行李。别人看见了,他就问,怎么了?杨修答道:“鸡肋无味,可惜领导们很快就要决定撤退了。”于是大家开始收拾东西离开。
米恒的死也很有意思。米恒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和孔融关系非常好,是孔融推荐的,但是他眼里只有孔融,没有其他人。他特别喜欢骂人。曹、刘表、黄祖,凡是能骂的人,他都骂过,连孔融、也被他骂成“大孩子”、“小孩子”。结果很快就是黄祖的“结果”,结局也一样。《三国演义》中,米芾对曹操的典故也非常精彩。应该说米恒确实有过人之处。他骂曹操手下的那些人,都骂到了这些人的痛处,或者都有一定的出处。米恒被驱逐出境,大家都同意为他送行,但又想给米恒一个教训,就同意坐卧两用,所以没有和米恒说话。结果米恒真的很有才。他看到这种情况,马上坐下哭了,大家都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坐在坟墓里,和一个死人躺在一起。我待在坟墓里,一个死人,所以不要哭。”骂别人可以,关键是他敢骂曹操。米芾和曹操第一次见面后,孔融帮忙“拉皮条”,从中斡旋。米芾答应去曹操家见面,曹操也很高兴。他特意嘱咐主人,等米恒来了之后马上通知他。结果米恒做了什么?——拿了一根棍子去曹操家门口骂,骂得头破血流,抑扬顿挫。曹操自然很生气,但因为米芾名气大,就把他送到刘表那里,让刘表培养教育他。但是米恒和刘表相处不好,刘表更差。他想杀了他,又不想留下骂名,于是派米恒去见脾气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黄祖里,米恒一开始很克制,但最后还是没管住自己的嘴。在一次宴会上,他称黄祖为“死人”。黄祖根本不在乎曹操、刘表这种“尊名人”的名声,直接杀了米芾。
米芾和杨修,一个骄傲,一个自负,同样有才华,但他们都死于同样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被黄祖杀死,一个被曹操杀死。
事实上,米芾和杨修都有一定的政治理想,他们都想在当局中有一份好工作和一个好职位。我觉得他们处处表现出对领导心理的细致理解,处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也想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在领导眼中的地位或身价,但是他们不懂政治,不懂如何与人交往。比如米恒这样的人,其实会歌功颂德,会拍马屁,但只要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太出彩,给他一点面子,他就能上杆子。
可以说,米恒的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了。杨秀芝死了,因为他太了解人了。而且他们也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