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的历史是怎样的?
这个时代的动漫作品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好的;也许不是最精致的,但却是最认真的制作;它可能不符合国际标准,但它是中国最突出的传统特色,它经常获得国际奖项。
说到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就必须要说万氏兄弟,因为1926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画室大闹》就是他们制作的,然后《回函》。抗战爆发前,他们一共画了20多部漫画,包括1935的第一部有声漫画《骆驼之舞》,但65438中,万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国动画,他们对此并不十分满意。他们一直在寻找让动画扎根于中国传统土壤的方法。到了1940,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他们下定决心要做出一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他们组织了100多人参与绘图,前后画了2万张图,用了一张。1941年,他们完成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80分钟的长度,以西游记为原型的故事,著名演员白鸿等人的配音,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设计,都让这部动画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继《白雪公主》、《小人国》、《匹诺曹》之后的第四位。而且中国的浓郁特色使其明显不同于前三者。万氏兄弟接下来想拍《大闹天宫》,但由于投资方的问题,计划失败。新中国成立后,万氏兄弟于1954年进入上海动画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尝试剪纸拍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后又以剪纸拍摄人参公仔、金海螺,而从191到65438,
白银时代(1976-1990)
文革之后,动漫产业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上海美影在65,438+0972-65,438+0976期间拍摄的《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哨兵》等65,438+07部动画片,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现实主义、教育目的蒙上了严重的阴影,使得动画片定位于儿童。
改革开放后,动画制作进入繁荣时代,涌现出一批动画制作制作部门,也改变了此前美影一家独大的局面。从1978到1989这十年间,这些制作单位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如《海闹什么》、《金丝猴妖魔》、《天庭奇观》等。而且,此时的电视动画片也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葫芦兄弟》、《黑猫警长》、《两代情的故事》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平均的时代,出现了少量的全年龄艺术动画片和大量的像黑猫警长这样纯粹面向儿童的主流教育动画片,制作方式也基本沿袭了上海美影万兄弟开创的体裁。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吸收外界的先进经验,但这一时期的高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准。而且因为制作起点是给孩子看的,配音配乐明显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与此同时,日本也在从为欧美动画制作简单素材的阶段稳步发展,逐渐学习和吸收欧美经验,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所以这个时代是白银时代因为王小波曾经在小说《白银时代》里说过一个谜语:未来的世界是白银的。其实我们说的是热寂理论中提到的宇宙热动态平衡。所有的点温度都一样,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这是中国动画界从1976到1990给人的印象。如果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考虑进去,或许应该认为是一个准白银时代。
黑铁时代(1990-2002)
首先,上世纪90年代,各大动漫厂商开始与国际动漫产业交流合作。白银时代的自满结束了,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绘图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各种系统生产单元的多样化发展,增加了生产数量;各种专业的、多才多艺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由于制作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观念,在题材上也没有太大的突破。
其次,从65438年到0995年,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取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产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模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理念。本来这是动漫产业商业化发展的绝佳机会,但也受限于上述制作理念。制作方只能做出适合孩子的教育类的东西,却不敢有所突破。在相关教材中,他们甚至自豪地宣称“中国动画与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动画相比,内容健康,精神向上,是适合对儿童进行各种传统教育的作品”。
最后要说的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的发展方向从院线转向了电视动画片,动画制作公司和企业的数量也发展到了120多家。大量连续的、系列的动画片上映了,比如蓝老鼠和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是在这个时期制作的,所以看起来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总长度比以前要长。比如2001,动画片总产出是18000分钟,但总起来看,好像实际上有7部动画短片,42部系列片。也就是说,为了从播出部门拿到更多的播出费,集数越长越好,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说这是一个黑铁时代,是因为电视台为了满足播出时间,大量引进了欧美日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内容、画面、人员设计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在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的动画片中,往往是一些孩子不正经地谈论孩子,使得本该是观众的青少年纷纷青睐外国动画片。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但实际上,正是在这个时候,大量观众“逃离”了,不再看国产动画片,并将其视为幼稚和笨拙的象征。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莲花灯》。虽然有很大的投入来制作,有著名演员配音,有著名歌手提供配音,造型也吸收了美国动画的很多元素,但本质上还是没有逃脱那个观念的束缚:还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动画,模仿迪士尼动画的味道太重,只能算是这个时代的作品,无法超脱。毕竟看《狮子王》和花木兰之类的东西总比模仿好。
迷茫的时代(2002年至今)
之所以要把2002年定为迷茫和复兴元年,仅仅是因为《我为唱歌而疯狂》的出现。也许这部52集的动画会被指责为模仿作品,但我觉得更应该关注它的制作理念——它是第一部面向青少年而不仅仅是儿童的动画片镜头,这绝对是对以往动画片只是儿童课外教材的观念的重大突破。与这一重要意义相比,其他所有缺点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就像人类烧制的第一件陶器一样。虽然丑,但标志着从烧烤到烹饪的划时代进步。
但我对唱歌很着迷,之后的《封神榜》《隋唐英雄传》在创新突破旧观念后并没有更进一步。他们并没有围绕动画制作出丰富的周边产品,年龄层面的突破也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国内类似的作品也为数不多。大部分动画制作单位还在以马虎的制作态度、教育为主的制作理念、儿童为主的制作出发点制作所谓的儿童动画。与同期电视剧制作相比,已经达到了制作后无法播出的饱和状态。动画的产量在2004年只有2万分钟,与电视台规定的6万分钟播放时间相差甚远。数量不够就要引进,还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这样新世纪就会出现阿兹特克雄鹰战士这样的怪物。
有一些动画片改变了过去观众的定位;有各种进口漫画,超出了以前的限制;有网络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日本、欧美动画片;相应的,国产传统动画片被排挤到了很可怜的位置。虽然低年龄段还是有不少坚定的粉丝,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不会看国产动画片,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国动画的迷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