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如何从印度佛教护体演变成中国道教神的?
佛教神话中的哪吒是印度神话中的夜叉罗摩衍那和克里希纳的混合体。二神”是强大的童神,都有战胜大蛇的事迹。哪吒,佛经中的神,是北方毗沙门王的太子,以佛教守护神的身份出现。他有大神通,如“四大天王”,被皇帝释放,统治天下。四日君如哪吒,能驱鬼驱神,大有智慧。“谁能使用金刚盒?只有哪吒有第一次机会。
抬眼使三界静,响使九天归。还有一个传说是“哪吒王子把肉还给母亲,把骨头还给父亲,然后在莲花上替父母说话”。捍卫佛教,保护世界的哪吒享有崇高的地位,佛教中有很多称呼哪吒的咒语。
唐代高僧慧琳的《诸经音义》一书中,有两卷佛经是关于哪吒的:“哪吒争一卷之功,哪吒太子争大拉尼之功。”可惜起源于印度的两卷经书已经失传,很难找到。
哪吒从外来的佛教护法演变为当地知名的道教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本土化过程。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这时候中国的主流是儒家和本土道家,而佛教的法律学,强调万物皆空,忽视血缘关系,与中国以孝为先的伦理道德相冲突,所以不被重视,只被列为一种神功。哪吒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西亚中亚的一些传说,与父亲不和,所以不被国人认可。
直到北宋,苏辙在《伊娜》诗中写道“北王有个狂子,只知拜佛,不知父”。哪吒的形象与中国传统孝道相冲突,亟待改变。
哪吒形象的变化,颇有“卧赢”的意味。早在唐代,佛教神话中的哪吒之父毗沙门天王就备受推崇,寺庙在中国广泛修建。甚至有传说说,毗沙门天王带领魔兵退敌,保家卫国。作为皮沙门的第三王子,哪吒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人经常把历史人物和神仙联系在一起,比如鲁迅先生写的“吴胡子”、“杜十一”。中唐以后,国家局势衰落,初唐名将李靖越来越被百姓所敬仰,开始被神化。
南宋时,李靖与毗沙门天王合二为一,成为人们崇拜的“毗沙门天王托塔李天”,正式确立为佛教神仙。作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哪吒自然成为了李靖的儿子,完成了从佛教夜叉神到中国本土正统神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