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干校六记》的思考

《干校六记》,一本只有60页的小册子,由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江洋先生于1981出版。这本书很薄。如果你读得快,你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读完。我看了三遍,每次感觉都不一样。《干校六记》,顾名思义,是干校写的六篇记录散文的合集。那么什么是干校呢?

《干校六记》中的“干校”,无非是指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各部门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开办的农场。它是中国党政机关干部和科研、文化、教育部门的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军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成立“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可以“学习政治、军事、文化,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一批自己需要的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还可以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和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还要求学校缩短教育体系,进行教育革命,不要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于是,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1968年,黑龙江六合干部学校被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以此命名的干部学校。

此后,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返安置了65438+万名下放干部、3万名家属和5000名知青。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五七干校,许多老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工作。“五七干校”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定名词。这种干校一般设在偏远贫困的农村,上学的叫“学生”。不分辈分,不分等级,大家都叫“五七勇士”。他们被要求过军事化的生活。他们下班收工的时候,一定要喊口号,唱语录。要“早请示,晚汇报”,每天例行大合唱几遍《毛主席万岁》;甚至参加过野营和训练。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子...并且要求自力更生。许多人因为不堪重负而死于过度劳累诱发的疾病。直到2月7日,1979,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关闭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才陆续关闭。

《干校六记》记述了从6月1969 165438+10月,江洋先生送钱钟书先生到五七干校工作,到3月1972,江洋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获准离开干校,一同回京,在干校生活工作两年多的纪实散文集。

《干校六章》,六篇分别是:1。不写下来;2.挖井记劳动;3.学着闲着;第四,记住“小趋势”的感受;5.冒险,记住你的运气;6.误传是假的。六条中,除了第一条,我不记得离开,但我不记得离开。最后一个是关于回归的伪传,我记得是错的。另外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在干校经历的四件不同的事情。挖井记录劳动,劳动记录劳动;学习苗圃记录闲暇,记录闲暇;《小趋势》记情怀,记情怀;冒险记住运气,但记录运气。

《六记》第一记是《分权与告别》,写下了离开干校的感受,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人生的伤害。1969 165438+10月,江洋原本打算和钱钟书一起吃寿面,庆祝钱钟书的60大寿,但在生日到来之前,钱钟书不得不离开。次年7月,江洋也下放干部学校。送别钱钟书,江洋和他的女儿钱圆、女婿得到一个;但江洋放手时,只有女儿钱媛送她,因为女婿不愿随意编造名单害人,一个月前已愤懑自杀。德仪的自杀对江洋的触动很大,他不敢在再次上学前告诉钱钟书真相。火车开动后,窗外看不到女儿的背影。江洋写道:“我再次闭上眼睛,让泪水流进我的鼻子和肚子。”当他们到达干校时,江洋和钱钟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所以他们平时不能到处走动。他们只能等到每十天一次的休息日,才能互相走动。虽然不常见面,“但比起一个人在北京的阿远,我们在一起了。”

第二个记录是“挖井记劳动。”江洋被分到菜园班。他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参与挖井的工作,产生了一种“善于交际”的感觉,也就有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不下雨,太阳不发光”、“摆架子的领导”是“他们”,也包含所谓“资产阶级思想”;而“我们”则包括了“我们”关照下的所有派系和人。这种阶级感觉不是基于每个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是,在贫农和中农的眼里,“我们”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生来说都是陌生人,经常偷他们的蔬菜和庄稼。我们不是他们的,他们却衣衫褴褛,井井有条,每人都带着大表。

第三条记录是“学育儿记闲。”其实干校的工作也不算太辛苦,单调,或者说是挑尿挑粪之类的知识分子从不主动接触的劳动。江洋专做菜园,离钱钟书宿舍只有十分钟的路程。钱钟书保管着工具,江洋的班长经常派她去借,所以,“同伴们都笑着看着我兴奋地走回来,借了还了。”钱钟书是专职通讯员,每天下午都要经过菜园去村上的邮局。“这样我们老两口就能经常在菜园子里见面,远比老小说、老戏里在后花园私会的情侣好。”天气晴朗的时候,他们会在运河岸边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候站着说几句话就走了。钱钟书在平日断断续续地写了三言两语的信,然后亲自交给江洋。江洋陪了钱文一会儿,然后赶回去守菜园。"我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虽然工作很累,但菜园成了国剧里才子佳人相会的地方。在这个小菜园里,和钱钟书在一起几十年的老两口,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段卿卿。虽然每天的时间都不长,但他们很期待也很享受这段时间,老两口又回到了“小夫妻”的状态。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干校搬了,菜园也拆了。“我看到窝棚不见了,钻井平台也不见了。灌溉渠没了,菜洼没了,连扁扁的土馒头都找不到了,只剩下一片堆满垃圾的白地。”

第四条记录是“小倾向记感受。”“仇晓”是一只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那一天,她可以和狗发展出真诚的关系。由于江洋和钱钟书提供的食物救济,这只瘦弱的小狗成了他们忠实的朋友。但在当地贫下中农眼里,狗只有两个用途,一是看家护院,二是吃饭。他们认为宠物狗是“资产阶级女士的玩物”。正因为如此,江洋不怕爱抚“程潇”,他对它的态度只是淡淡的。他们后来搬离了学校,狗也不能带走他们。据说他们走后,小狗不肯吃东西,边跑边叫,东张西望。最后,江洋和钱钟书把这个“小趋势”交给了当地的解放军,并从各方面警告他们。后来钱钟书说狗可能“变成了一堆屎”,而江洋则认为“它可能变成了一只老母狗,捡了些粪过日子,还得喂一窝小狗。

第五个记录是《奇遇》,记录了三次奇遇。有一次,江洋在泥泞的雨天独自去见钱钟书。千辛万苦,冒险渡河,钱钟书终于到了宿舍门口。钱钟书大吃一惊,催促江洋回去。江洋只呆了一会儿就独自回来了,所以路上的危险不言而喻。回去的路上,一路惊心动魄。幸运的是,我安全到达了。幸运的是,冒险没有白费,我遇到了钱钟书。江洋的私奔包含了多少感情?这种亲情用正常的语气表达出来,就更深刻了。

第六条记录是《假传》。有一次钱钟书听说要被押回北京,结果只是谣言。江洋自然非常失望。她想了想要不要留下来,就问钱钟书,如果当初就离开这个国家不是更好吗?钱钟书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他引用柳永的话说:“衣阔而不悔,为伊憔悴。”幸运的是,他们最终被允许一起返回北京。

对一本书的评论,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干校六记》写完后,钱钟书对该书做了简要介绍。钱钟书认为应该在六记上加一条,叫做“体育之耻”。“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根据农活、参观、搬家等需要。,运动的节奏一会儿加紧一会儿放松,但好像是间歇性的滥用,疾病总是纠缠着身体。记住劳动和闲暇,记住这个和那个只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

事实上,干校是江洋和钱钟书放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们在身体、思想、家庭和精神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通读整篇文章,我们找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指责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有平和的语气,或者最多是一点点无奈和委婉的讽刺。只是仔细咀嚼后,你可能会尝到一点辛辣的讽刺。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怒”的宗旨。江洋和钱钟书的遭遇,尽管比许多被批评的知识分子好得多,却是一种羞辱和人才的浪费。江洋讲述这段经历时,没有激昂的呐喊,只有一些略带平和安静的讽刺。比如《挖井记功》里描写的贫中农,至今还把“我们”当“他们”,“小曲”记情不顾爱抚“小曲”,生怕背上“资产阶级夫人”的头衔。正是《干校六记》的踏实平和,让我们得以揭示江洋先生在这些琐事中泰然处之的态度。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侮辱。事发后,他依然可以平静的生活,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自怜。江洋心中的“宁静”真令人钦佩。

文化大革命对他们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如江洋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来说,确实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比如戴高帽挂板子被批评,剃成阴阳头,扫厕所,被赶到院子里游行...很难想象,在经历了所有这些痛苦之后,江洋还能说“打我还不够侮辱我,更不用说我遭受了什么。至于天天窝窝头吃咸菜的生活,怎么折磨我?”因为江洋“虽然每天都有罪犯挂在胸前,即使在群众愤怒刺耳的鼾声中,我也严肃地认为我失去了人民和党,但我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仍然问心无愧。”问心无愧,这是江洋心中的平静。面对生活的责难,不要怨恨,不要抱怨。当你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坦然面对,奉献你的真诚和勇气。所以,只有在干校里,我们才有那份“闲情逸致”,把干校里的“奇闻趣事”记为六记,以至于看完六记,让人觉得“下放干校还是那么好玩”。我知道这是文化大革命的苦中之乐,所以我对江洋的精神状态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我们有一点快乐,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江洋(1911-2016),原名杨吉康,17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2016年5月25日逝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外国文学学者。她的丈夫钱钟书是著名的文学研究者、作家、学者。他们的爱情也成了美谈。

她死时,江洋先生105岁。正如她在百年演讲中所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和不同程度的收益。就像香料一样,越碎越细,香味越浓。我们曾那么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头来才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我们那么渴望外界的认可,到头来才知道,世界是我们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想,正是这种平和自然的心境,得意时的淡定,失意时的淡然,才是江洋先生真正长寿的真谛,这也是《干校六记》真正想传达给世人的一种心境。《干校六记》揭示了江洋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生活的责难,不偏不倚。“我不后悔腰带渐宽,为伊消瘦。”

江洋是我们三个人

杨澜?洗澡

杨澜?洗澡后的传记

杨澜?行走在人生的边缘——自问自答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的《人生路上的写作》,

季羡林?牛棚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