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本名詹,本名,本名,本名,秦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籍贯沈阳人[1](论辽阳)曹雪芹是织于江宁的之孙[3],谥号(之子)[4]。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院经历了奢华浪漫的生活[5]。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被劫家产,曹雪芹随家人搬回北京旧居。后来,他搬到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帮助朋友为生[3]。曹雪芹思想开放,爱好广泛,学过金石学、诗歌、绘画、园艺、中医、织补、工艺、饮食。他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多年的艰辛,终于创作出了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许多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绘画、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衍生作品。学术界和社会对《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技巧的研究和讨论,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楼梦。
具有文学特色的编辑
曹子像(江苏红楼梦世界发布)[17]
生于富贵,终于没落。曹雪芹的家世从花团锦簇的繁华跌落到没落,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凉和世事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始阶级的庸俗和偏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逆转的衰败,但也带来了幻灭和感伤。他的悲剧经历,他的诗性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都融合在《红楼梦》中。[18]
热爱生活梦想,入世出世,这是曹雪芹对人生探索中的矛盾。曹雪芹不是一个仇视世界的人。他并不是真的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空的,也不是真的去探索红尘。他很想劝人从所谓的尘埃梦中醒来。否则,他不会为世间的悲哀而流下苦涩的泪水,也不会对现实生活如此眷恋。他正是带着一种深情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入世和出世的渴望,写出了沉迷于痛苦和渴望解放的人生真相,写出了矛盾的情感世界和现实的人生体验。[18]
曹雪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和把握现实生活,以独特的方式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是现实主义和诗化的完美融合,既展现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了诗意和朦胧的甜蜜,既有高度的现实主义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既有悲歌的慷慨,又充满了青春的激情。[18]
曹雪芹雕像[15]
红楼梦第一次翻开,两个作者自我介绍。在这两篇序言中,曹雪芹叙述了写作的缘起、经历和心得,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6]他首先批判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对立化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东西”创作的作品新鲜、独特,那些“太不体贴、太矛盾”的作品“还不如这些我亲身听过半辈子的女人”,“如果跌宕起伏,我就追查下去。他不靠任何历史故事,也不靠任何民间创作,而是直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取材,是“字字如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情怀。作品“如实描写,不避讳”,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表现了富家的荒诞、软弱、隔离和没落。他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的写作风格,“描写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使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从类型化转向个性化,塑造了典型人物。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感知生活,着眼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意识地营造诗意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如此传神,难以企及。不同于以往小说居高临下地评判人生,设立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严格评判,他写的是人物内心的颤抖,无法理解的心理,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苦涩与冷酷,让读者品味生活的境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