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部90年代的漫画:主题曲是台语。我记得最后一个人在山上夕阳西下的场景。
如果你能给我提供那句闽南语歌词,我应该能帮你找到!
附台湾电视史上关于儿童节目的文章。
电视童话王国札记——台湾电视儿童节目刍议
就社会层面而言,电视少儿节目集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以及媒体对儿童影响的相关研究。所谓儿童节目,就是针对儿童的需求和发展,考虑收视影响力,以教育内容为经营策略,节目形式多样,有动画、纪录片、竞猜、综艺、家庭生活剧、现场报道等。因此,虽然娱乐性动画片对儿童有吸引力,但不包括在本文中。
●1950年代
自1951年台湾省电视台开播第一档儿童节目《儿童电视剧》(51.10.438+03?-62.2.28?,400集),以戏剧的形式呈现了24个孝道故事和民间童话。台湾电视一年级的儿童节目有:儿童电视剧、儿童故事、儿歌教唱、儿童歌舞表演、儿童娱乐晚会、动物表演、自主活动、教育游戏、生活教育。次年11月起,增加了“儿童智力测验”和“儿童木偶戏”,此后每天都有正常的儿童节目时段。
上官亮、倪先后主持的《孩子的世界》(TVI,57.1.14),可以说是杂志类节目的鼻祖,包括歌舞表演、讲故事、漫画欣赏、歌唱巡演、儿童才艺比赛等。1960年,中国电视台成立,推出的儿童节目内容和形式与台湾电视台相似。
●1960年代
中央电视台成立于1957年,直到1961年才开始制作和播出少儿节目,类型也和其他两个台差不多。只有哈哈乐园(61.1.1)是木偶系列,贝贝剧场(61.4)是儿童和木偶的联合演出,给了我在儿童节目中的重要角色。
早期的台湾电视儿童节目总是标榜适合所有电视机前的孩子。直到《天使天堂》(61.3.6-62.12.28,300集)才开始分年龄制作的概念,也是第一个儿童磁带节目。这个杂志式的节目是为2到6岁的孩子设计的,包括音乐、艺术、生活、体育、自然科学、故事和谜题。
三个儿童节目过去以儿童才艺展示和智力竞赛为主,60年代中期以后更加流行。所有新推出的节目都举行了竞赛,并鼓励孩子们以掌握知识为荣。
只有《小新闻》(中国电视台)有孩子当小记者,在外面走访、主持节目,可以让孩子积极思考。当生产难度难以为继时,这种努力终将是短暂的。。
●70年代。
70年代儿童节目值得称道的变化之一是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其中央视的《儿童世界》最为人所知。与民生日报合作,节目进行外景报道,主题为科学与生态。自1970年8月6日播出第一集以来,该节目已有近1000集的存量。节目内容每周刊登在民生日报,播出后由钟石文化公司发布节目视频,带动了国内少儿节目运营的又一范例,也是节目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个儿童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大多是依据《广播电视法》的规定,电视台必须有两个自制的儿童节目。上世纪70年代,TVI只维持了《快乐天使》和《苗医生》两个节目,而CTV则以《儿童世界》和《童话世界》支撑。因为少儿节目属于教育文化类节目,只要教育文化类节目的比例达到全年总播出时间的20%以上,即使电视台全年不播出少儿节目,也不存在“违法”的情况。
从儿童阅读的角度来看,画面简单,主题明确,意义简单,节奏明快,音效有趣,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理解。纵观三台时期的少儿节目,缺乏整体规划,单元不串联,主题松散,内容复杂涩涩;为了改变,不断推出新的单元,让节目看起来很乱;再加上诉求年龄模糊,主持人刻板或者过分可爱,造成高年级孩子厌烦低年级孩子看不懂的情况,收视率普遍较差。
●80年代。
1973年,新闻局成立了公共电视制作和广播小组,并于同年5月推出了第一个公共儿童节目《让我们阅读圣紫晶》。1975年,电视节目的制作任务移交给广播电视发展基金会,直到电视台正式成立。这一过渡时期是台湾儿童电视节目制作的高峰阶段,分别为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制作节目。
前三年,所谓的公共电视节目仍然重视忠孝故事、道德修养、儿童诗歌、童谣等传统文化,与三个台最大的不同是没有靠才艺比赛哗众取宠,只是节目缺乏生动性和多样性。因为广电基金每年都要处理征费案,各通信公司为了赢得任命的机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绞尽脑汁。80年代以后,主题设置更加鲜明。以科学节目为例,除了综合科学,还有植物、动物、天文学和计算机节目。法律、金融消费、专业理解、心理情感、安全教育、儿童体质、营养理念、艺术美育也成为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此外,对偏远地区和土著儿童生活的关怀更加广泛。
形式上,制作单位不断尝试新的包装技术,纪录片、木偶、动画、MTV、短剧等等在节目中交织。但能突出节目风格的,还是简单稳定的节目,如娃娃剧《彩虹森林》、泥娃娃剧《爷爷讲古》、纸雕动画《小葫芦历险记》、木偶剧《少年出英雄》、儿童真人秀《推特》。
广电基金没有固定的播出频道,从三个台征用的时段经常被转让。节目寿命超过90%,不超过两季。大部分都是一季十三集之后仓促下载的。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长集的节目,比如爆米花(75.9,221集)、孙叔叔讲故事(78.3,161集)、彩虹森林(78.11集)。程序更新频繁,同类型程序重复,无法积累制作经验,无法团结工作团队,一直是孩子编程环境的软肋。
●上世纪90年代
MTV于1986年正式开播,其《台湾省童王》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开启了母语儿童节目的潮流。其他的,如广电基金监制的《用锅盖聊往事》,MTV制作的《花很多时间课后》,都强调了本土和母语教育的传承。随着社会对儿童国际观的重视,英语学习在80年代后期攻占了儿童节目市场,电台、有线频道纷纷与教辅行业合作。广电基金还主动指定了“A GO GO剧场”。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兴起,带来了理论上可以容纳无限个频道的通信科技变革,完全播放儿童节目的想法自然就实现了。1987年元旦,东森幼儿园开园,成为台湾省第一家儿童教育频道。7月1日,公共电视台* * *开播,儿童少年节目组成立。广电基金结束委托任务,台湾电视少儿节目制作进入第三阶段。
看制作播出第三阶段的特点,就是用新的摄影和制作手法重新呈现老题材,在选材上没有明显的创意。因为电视《水果冰淇淋》由专业演员主持,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成功获得人气。现阶段推出的新少儿节目大多沿用这种做法,邀请影视明星主持或客串演出。短期内确实有提高收视率的效果,而对节目质量、策划创意、儿童偶像认同的长期影响还需要观察和评估。
动画在儿童节目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公共电视节目的动画摆脱了动画片的单一色块着色,创造了色彩层次丰富的水彩风格,艺术感很深,融入了影片的移镜手法。国产动漫创作者在少儿节目中的表现,刺激了制作水平,也补充了节目的提升。
此外,RTV还逐步建立了儿童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流程,进行了试点测试,进行了总结性研究,培养了固定的制作团队。根据广播电视基金1990年发表的「台湾省3-18岁读者广播电视媒体使用行为调查」,44%的儿童青少年使用网络。结合这一趋势,TVI建立了节目网站,以播出内容设计了主题教学区,并为老师们精心策划了教案和学习清单,作为辅助教材。公共电视台和幼儿园对节目相关产品的开发,说明儿童节目借助“产业”概念重新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中国引进的少儿节目主要来自美国,制作知识偏向于吸收美国经验。东森幼儿园从欧洲、日本寻求节目源,从丹麦、荷兰、英国引进欧洲制作的动画,与美国的动画片频道形成差异化。TVI还安排了“北欧动画展”等一系列节目,向台湾省展示儿童节目的世界也可以如此壮阔动人。这两年甚至出现了跨国合作的节目,比如TVI和BBC合作的台湾省天线宝宝,幼儿园和NHK合作的YOYO新乐园。
值得鼓励的是,台湾省正在国际上迈出步伐,包括参与国际儿童广播电视日和全球同步广播计划的选片活动。1989年,TVI以“虎妈”的故事加入了“世界动画童话”项目。这个项目涉及26个国家,制作了26部动画片,被翻译成27种语言,在80多个国家播放。重新包装后,TVI在“听故事,环游世界”节目中播出。这种合拍方式是一种低投入获得高质量节目的可行方式。
◎期待少儿公共频道。
随着媒体的开放,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和动漫节目大大增加,加上强大的广告和商品营销,现代儿童面临着如何抵制媒体污染的紧迫性。抛开派驻国外的动漫频道不谈,台湾省自制的少儿节目没有暴力或文化呈现不足的隐忧。但广电基金调查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孩子最常看的十大节目是魔幻动画片、连续剧和综艺节目,自制或购买的少儿节目无一上榜。而不是有一句“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看少儿节目?”在口水战中,与其阻止孩子看什么节目,不如积极投入制作吸引孩子观看的节目。
多年来,广播电视基金和公共电视台制作的儿童节目参加了国际电影节竞赛。很多优秀的作品因为创意和题材突出而入围,但因为制作不够精美而总是落选。面对事实,我们有潜力但没有实力。今年台湾的电视少儿节目已经40岁了,在广播电视法上的定位还和社教节目、动画片不太清楚,还有资金、人力、技术、国际信息、人脉网络的建立,这些都有待成熟。
出于教育的原因,也出于必须将儿童视为特殊受众的考虑,世界各国都在陆续开设儿童公共频道。预计未来五年将有一个儿童公共频道在中国诞生,为儿童媒体从业者提供尝试新思路、学习新经验的机会,努力让台湾省的孩子拥有一个可以陪伴他们成长的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