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和《西州曲》两首诗?

从全文来看,是游完荷塘回来的路上想到的。刚游完荷塘,荷花想到采荷花也就顺理成章了。游荷塘并没有让作者摆脱“躁动”,于是作者回忆起历史,描绘出一派热闹欢快的景象,既体现了此时的宁静,也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幸福。”历史只能想想了。我也记得《西州歌》里的那句话,用谐音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少妇思念爱人的痛苦。就像两幅画,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让我到底还是怀念江南”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因回忆而勾起思乡之情,又含蓄地揭示了“我的心相当不安”的原因。它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要摆脱这种不安的、无法逃避的巨大苦恼感的愿望。

摘自原文:

这几天心里挺烦躁的。今晚坐在院子里乘凉,突然想起了每天走过的荷花池。在这个满月的照耀下,它应该看起来不一样。月亮渐渐升起,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笑声再也听不见了;我的妻子在房间里拍着蹦蹦跳跳,迷迷糊糊地哼着一首睡歌。我悄悄地穿上一件大衬衫,夺门而出。

沿着荷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煤渣路。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行走,夜晚更是寂寞。荷塘四周,树木众多,郁郁葱葱。在路的一边,有一些柳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路上阴沉沉的,有点吓人。今晚很好,虽然月色还很淡。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走来走去。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喜欢超越平时的自己,去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爱平静;喜欢群居,喜欢独处。

就像今晚,一个人在这无边的月亮下,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就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白天必须做的事,必须说的话,现在都可以忽略。这就是独处的美好,我会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

本文出自现代朱自清《荷塘月色》。

扩展数据写入背景:

《荷塘月色》是中国作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散文。它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抒情散文的杰作,因为它被列入中学语文课本。文章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那种渴望自由,又想超脱现实,却又做不到的复杂思想感情,给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行的足迹。它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此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一片黑暗。作为“大时代的马前卒”,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挣扎,但在四一二政变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走向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

但作者不能参军拿起枪去革命,却始终无法平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仇恨。作者对人生迷茫矛盾,内心压抑,始终无法平静。

所以作者写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对孤独月夜的荷塘风光的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宁静却得不到宁静,梦想超越现实却又无法摆脱宁静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反映。

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华子,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原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到西南联大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

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或深入的欣赏,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抒发真情实感,诗意如画。主要作品有《毁灭》、《痕迹》、《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