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体关系的第7号备忘录详细阐述了施虐和受虐结构。
前几天在辅导中经历了令人心碎的咆哮。虽然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但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会让我彻底屈服!”坚强的生活意志。这个生命已经奄奄一息,现在疲惫不堪,似乎一场大风就能轻易把它吹灭。但即使这个生命如此强大,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全陷入了人格的玩笑。他在人格的迷宫中拼命挣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离开这个让他痛苦的迷宫,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想,他应该是依靠这个迷宫和这个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如果真的踏上阳光大道,该怎么走,该怎么面对未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路径依赖”。如果你重复这条你依赖了几万次,持续了几十年的道路,这条路就会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迷宫,把你困在里面,你就会在其中循环几万次,几十万次,从而逐渐耗尽你的一生时间。
感受到这沉重的负担,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声叹息:“我们都是瘾君子,现在毒已经深入人格骨髓。”虽然一开始所有的毒物都是以乳汁的形式喂养我们,但后来要来排毒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我觉得很黑很幽默。也许人性真的很恶。宝宝的世界里存在着“因爱而善”和“因失而恶”的两极分化。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没有得到母亲的爱之后,是如此之多的“恨与恶”的毒害,拼命地培育着自己的人格,却无法给自己带来“爱与善”。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T在课堂上不断将专业理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最后被提取的孩子在人格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恶意人格的过程:“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养育者的暴力反应被拒绝→→持续受挫,通过幻想在其对象上形成邪恶的形象, 隔离排斥→→→创伤想象成为心理活动→→逐渐形成恶意人格→→→在客体关系中,恶意人格成为核心心理和主体人格→→→恶意人格是一个充满怀疑、隔离、攻击和边缘的封闭心理结构,形成心理内部动机的循环。”
我也想尝试从很多案例中提炼出我所看到的基于恶意人格而产生的“施虐与虐待”的路径。我暂且把它描述为“复仇(施虐)机制”和“受难(虐待)机制”。这两种机制偶尔会有一个微妙的相互交换的过程,但交换只是为了服务于核心的人格机制。
报复机制使得施虐者往往将自己置于“太痛苦”的背景下,以受害者的身份从道德制高点获得谴责的权利。他在关系中更有主动权,在施虐有效时会感到满足和充满成就感,也就是“很爽”。
苦难机制让受虐者深深沉浸在“无私奉献”的虚幻荣誉感中。突然想到很多有“圣母院情结”的女性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梦幻般的荣耀感。所谓“他已经这样了。如果他不再有我了,他该怎么办?”因此,大多数“圣母院”都在渣男的世界中无休止地轮回。我遇到的男人,都把自己放在“硬汉什么都能忍”的盲目英雄主义情结里当苦难。一个有“圣母情结”的女人,如果在荣格的语境中,可谓是被“阿尼玛”的原型所俘获。那么是否可以描述一下,这个被虐待的男人也是被“阿尼玛”的原型俘获的呢?他们在“虐待狂和被虐待者的结构”中失去了感知现实的理性能量,他们只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和牺牲,任由施虐者践踏自己的生命。
我观察到,在这样一个虐待狂和被虐待者的结构中,施虐者会想尽办法激励施虐者去虐待他,施虐者也会无一例外地落入这种人格结构的陷阱,攻击施虐者。施虐者会无限放大,反复体验施虐者的小刺激,就像无数次回忆起当初的创伤,用失控的情绪歇斯底里地冲击自己的人格,进一步刺激施虐者再次发作。就像只有两个人的戏剧。剧本是两个人想当然的场景。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剧本里的主角,无法自拔。一个人无限放大怨恨,另一个人无限扩大事态。一个人无限攻击,一个人无限痛苦。
经过我的观察,我还发现,陷得太深的施虐者,也会以“受虐狂”的方式收集施虐所需的合理材料。我是来还原一个施虐者的话的。他说:“她告诉我不要担心她去上课。她觉得这里的空气很好,想坐在这里休息一下。她不走我怎么离开她?当然,我可以离开她!结果,后来陪同她的领导来了我……”这句话我觉得施虐者离开并不难,但为什么会被卡住呢?中毒过多的施虐者倾向于在“被杀”的背景下收集信息,于是强迫自己将现实扭曲成被迫陪伴她。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虐恋”这出戏能够演得生动,演得有品味,演得有理有据,足以在眼泪中获得极致的效果,也让自己能够从道德制高点上攻击被虐者。在我看来,强调自己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虐者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消除自我罪恶感的一种方式。
从这样一个正式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被虐待者的人格和心灵受到的冲击最严重。毕竟,没有对自己的人格采取任何安全防御措施的受虐者,遭受了施虐者歇斯底里的攻击。归根结底,人的本性还是渴望爱和温暖。如果常年被仇恨轰炸,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灵会逐渐向消极的、破坏性的方向崩溃。
正如尼采所说:“如果你和龙斗争太久,你自己也会变成龙。如果你盯着深渊太久,深渊也会回瞪你。”对于施虐者来说,其实是巨大的损失。毕竟施虐者在攻击前要不断调动自己的仇恨,做出创伤性的幻想来积蓄力量,就像一个被病毒附身的人在冒着黑气,准备传递那致命的一击。这种蓄力模式对施虐者自身的善意和爱都是破坏性的,在深处会忘乎所以。施虐者的人格虽然不会像施虐者一样被震得魂飞魄散,但也会陷入被强烈仇恨包裹的狂乱状态,长期被困在无意识的复仇状态中,整个人的气场会变得充满怨恨。这样一来,施虐者的社会化和情感发展自然会受到很坏的影响。
虐待狂和受虐狂,也是一种成瘾结构,很难自拔。我在里面无数年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是高中最糟糕的一段时间。含泪的独白真的让我着迷。这两年,在学习心理学的帮助下,我逐渐完成了人格的恢复和成长,开始看清这种虐待狂和被虐待的结构,逐渐告别了人格中的这种毒。坦白说,这个过程确实和排毒的过程一样好。这是一个关于人格命运的笑话,也是一种我们不能盲目戒除的毒药。现在回想我说过的那句话“我们都是瘾君子”,你有更深的体会吗?
说了这么多,我就给这个看似黑暗杂乱的人格世界带点星光吧。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既成事实的沉迷中用积极的资源取代消极的毒药。我尽量把心思花在资源的类型上,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代替原来的心理安慰。比如我可以通过看剧情很差的动漫,想象虚构的动漫人物,来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动力。我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像《傲慢与偏见》这样的优质名著来获得现实的情感理解?我曾经看过一本哲学相关的书,书上说“人脑永远会帮你选择一条此刻最省力能得到最大放松和快感的路。”的确,我通过替代资源来对付成瘾的尝试并不顺利,或者说只能通过直接阻断成瘾的源头来控制成瘾,这并不是我所期望的告别毒品的诱惑自然也确实不需要这种低级的快感补偿。
机会总是在好的时候到来,我在《生活三方周刊》上无意中跟进的英国公派文章进入了我的视野。伊顿中学,世界著名的传统英式公立学校,不仅仅代表一个阶层,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我被伊顿的教育理念所感动,然后被伊顿式的生活方式所启发。我突然失去了那些令我垂涎的令人上瘾的愉快的东西的感觉,甚至为在这里浪费了太多时间而感到羞愧。
在这节选中,让你喜欢的片段被大家阅读。个人认为会对你对教育的理解产生深远的影响。
“伊顿有一种我是谁的感觉,说白了叫‘疯狂’。”
“华天,14岁,每天早上8点起床吃饭,出门半小时左右。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教堂。你在教堂里什么都不用做,但伊顿公学的一天是从这里开始的。”
“伊顿公学一直坚持的体育教育理念也是英国人最推崇的,那就是体育对性格的塑造,而体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学生在体育课上很强,在体育比赛中也培养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纪律性。只有这种激烈的身体对抗,才能产生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精英群体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地位高;比例小;社会地位高;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群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排外但不自封;愿意并敢于承担责任;有道德责任感;拥有各种权利。”
“他所设想的君子,需要有一番事业的知识,行为举止符合他的身份,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为此,君子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必须集德、智、礼、知于一身。”
"生活中的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描述: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作为一所学校,如果你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那么未来的大门就会向你的学生敞开。但这是有代价的。当他们走出这扇门的时候,他们个人和职业的幸福与成功,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成绩之外的诸多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些训练和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我们传统的辅修科目上,比如体育、音乐、美术、戏剧。这些辅修科目是与培养创造力、批判力、自信心和领导力更相关的部分。”
“美德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年轻人一旦失去美德,就很难再恢复。孩子的心理和礼貌的形成需要不断的关注,所以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说,君子培养的核心,与其说是教书,不如说是育人。全人教育——培养一个全面人格的君子——一直是公立学校的基因。”
我能理解为什么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眼界远比埋头读书重要。在渴望伊顿式的精英生活的同时,突然觉得把时间浪费在日常的沉迷上实在是难以忍受。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会纠结于上瘾,因为我被局限于现有的肤浅的生活方式的困境。虽然我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但一直缺少真正体会精英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机会。如果我追求失败,我会像泡沫一样虚弱。
所以我在推荐三联的文章时写道,“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英雄,伊顿是一片孕育英雄的土地。我真的渴望优秀。看着伊顿花园里那些优质而富有生命力的年轻种子,带给人们希望的力量。我觉得这是路标,也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方向。”是的,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想我可能会带他去一段时间有优质教育氛围的学术环境,让他体验一个专业、敬业、有活力的人的魅力,找到这样一个值得追求的英雄。
你可能会好奇,这个谈话和课堂上的内容有关系吗?其实,开篇详细提到的“虐待狂与受虐狂结构”,早已融入了“真实经历的人物”、“想象的人物”、“建构与现实的界限”、“想象的创伤拒绝适应现实”等一系列元素。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当然,关于伊顿最后一段提到的那个英雄,我想说,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吗?正因为人生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等的人也会不一样。我分享的只是我在等的那个人带给我的无与伦比的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