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中会唱歌的瓶子娃娃的观察与分析

教材分析:

“好声音”主题活动从孩子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模仿学习开始。通过听声音、猜声音、学声音、造声音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对声音更加敏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科学活动“唱奶瓶宝宝”,以科学为主导,巧妙地渗透和融合了生活、语言、音乐等领域。把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引入活动,把酸奶瓶变成生动的“奶瓶宝宝”来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游戏的形式和语气贯穿各个环节,让幼儿边听、边猜、边摇、边试,边玩边学,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发现“奶瓶宝宝”。萌发孩子好奇心、求知欲、乐于尝试、爱探索、敢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活动流程:

第一步,请孩子们试着搭配瓶盖。这个过程主要是锻炼孩子旋转瓶盖的小肌肉,学会观察和选择大小合适的瓶盖(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我用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进入活动:“天冷了,奶瓶的帽子找不到了。让我们帮它找一顶大小合适的帽子戴上。紧紧扣住它。如果帽子落了小手,奶瓶会感冒的。”

第二个环节是让孩子装上豆豆,摇一摇,探索发声的方法。老师问“奶瓶宝宝会唱歌吗?”然后摇晃装满“豌豆”的婴儿奶瓶,让孩子发现瓶子里的东西会发出声音,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安装“豆豆”,考虑到真正的豆豆比较小,不方便操作,因为第一次用区域素材里喂小动物的串珠颗粒代替豆豆,所以请小朋友们安装。他们都很享受装和摇的乐趣。装上后摇一摇就能发出声音,都乐在其中。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操作,我还写了一首儿歌《奶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的吃豆子,吃好了拧紧小帽子》。孩子操作时,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提示和引导,都操作得很有效。

第三个环节是摇晃婴儿奶瓶,感受力度和声音的关系。首先我会演示婴儿奶瓶用力轻轻摇晃时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并用形象语言提示“我的婴儿奶瓶满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唱;奶瓶宝宝累了,应该小声唱,请感受一下。然后让孩子为老师伴奏改编的歌曲《大鼓小鼓》。老师边唱边摇:我是大鼓,声音大,我是小鼓,声音很小,声音很小。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个扩展的活动问题:“婴儿奶瓶在装满东西时会发出声音吗?”唤起孩子的思考。为他们在空闲时间或区域活动时进一步探索“把不同的材料放进瓶子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做了铺垫。

活动反映:

1、科学活动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寻找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最常见的素材,容易吸引儿童进入儿童,同时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挂钩,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活动中的酸奶瓶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次请家长和孩子来领取,带到幼儿园。因此,当瓶子出现时,许多孩子都非常自豪地说:“这是我带来的!”老师在选择让奶瓶宝宝唱歌的材料时,也考虑到了它们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可以随处带。教室里可用的材料是孩子们熟悉的。

2.幼儿园班级的科学活动要贯穿形象游戏,有一个场景,孩子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形象快速探索。比如我开始找瓶盖的时候,我说“给宝宝奶瓶找个瓶盖”,他们马上就扑了进去,还告诉孩子们“把瓶盖戴紧,不然会感冒的”,于是他们都把瓶盖拧紧了。活动中,孩子难免会不停地摇奶瓶,但我提醒他时,会说:“宝宝奶瓶唱累了,请趴在小腿上休息一下!”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句“不要摇瓶子”(这样会影响孩子探索的兴趣),孩子会安静的管理瓶子,听老师的话再去操作。

3.科学活动不是集体活动,它会引发儿童的后续探索。瓶子里的东西不一样,摇晃瓶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同样的东西,量不同,摇晃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不是瓶子里的所有东西都有声音,比如棉花和纸。所以最后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继续探索,把这些材料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再自由尝试操作。

4.改进:奶瓶可以适当装饰,让宝宝的形象更加可爱,更容易让孩子有情绪化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