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的历史发展
1962国家经济调整,内江学院停办,部分师资和设施并入内江教师进修学校和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个班子。
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举办师范专科班,面向社会招生。
1978,内江师范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改建。65438-0979,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师范学院(即内江教育学院)分两个独立的学校。1993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内江师范学院。内江教育学院内江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58成立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和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内江师范学院经原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内江教育学院。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前身是川南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创建于1905。几经变迁,1952更名为内江师范学校,1984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内江艺术体育师范学校,1998并入内江教育学院。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建设了5个省级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省级实践教学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精品资源、1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5438+个省级精品课程。获16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项。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工程: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师范生综合教育实习模式
四川省内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综合专业改革项目:水产养殖、美术、体育、体育等。
四川省优秀课程资源* * *享受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
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营销、伦理学、中国地理、发展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中西文学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热学、古代汉语、结构化学、大学化学、数值分析、电磁学、咨询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解析几何、油画据学校官网2014年4月显示,学校拥有两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有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值模拟实验室、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水果废弃物循环利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廉洁文化与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强场物理研究实验室等23个研究所(室)。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数值模拟数学实验教学中心都是知识性和创新性的。
“明德”取自《礼记·大学》一书:“大学之道,明德、亲民、至善”。校训中的“明德”是要求广大师生修身养性,展现完美的道德品行,并为这一天审视自己,鼓励自己的行为,改过自新;“明德”是做人、为人师表的根本,符合学校作为师范院校的特点。
“博学”和“顽强”取自中庸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顽强”。“博学”是指为了学习,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丰富旺盛的好奇心;“博”也有博大、包容的意思。只有宽广包容,才能兼容并蓄。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师生可以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真正做到“宽容与包容”,进而“爱所有的人,与人为善”。
“信”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实践出来,让所学的东西最终落实到实处,“知行合一”。“忠”的内涵是忠诚,脚踏实地,一心一意,锲而不舍。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坚持下去”。
“创新”最早见于《魏书》(卷六十二):“创新者,始皇之志也。”主要是指制度的改革、改造、创新和变革,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辞海》中说“造”是“造之始”,是首创、创始的意思;“新”,第一次出现,与旧相对,意为“才”与“刚”。“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革故鼎新;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和更新;第三,创意和原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训中的“创新”主要体现了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要求,“以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明德博学创新”的校训既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又有深厚的教育文化积淀,富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必将激励广大师生在继承古老传统和文明的基础上,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报效祖国。学生社团
截止2014年3月,* * *有辅导互联网、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旅游爱好者协会、民族乐器协会、书法协会、心理协会、写作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地理爱好者协会、定向运动协会、AC动漫协会、法学协会、计算机协会、金融投资爱好者协会、魔术协会、流行元素协会、排球协会、烹饪协会、乒乓球协会、桥牌协会、青春旋律。普及协会、互联网协会、围棋协会、象棋协会、营销服务社、月坛社、英语才艺馆、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街舞协会、大学生雷锋精神研究会、公共关系协会、吉他协会、足球协会、艺术联盟、公务员培训协会、三友教师发展创新协会、茶社、栀子花女团、诚信文化协会、易钱广告协会、健身协会。社区活动学校形成了科技、学术、体育、艺术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品牌,包括:大学生科技活动周、大学生科研项目、“沱江学生论坛”、“读书月”活动、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社区文化节、“5.25”心理健康活动、“支教接力行动”活动等等。